梁伟很快接到了同事的电话,说CT结果出来了,有问题,随后他去了发热门诊,协调做核酸检测。
当晚开始梁伟明显感觉到乏力,第二天早上出现胸闷气短,症状越来越像“新冠”,主任看了CT也说应该就是新冠。
梁伟查了核酸结果是阳性,很快就住院了。
顾月莹来不及悲伤。医院都挤满了惶恐的人流。一层门诊大厅人满为患,走廊过道上也挤满了打点滴的人。
虽然所有人都戴着口罩,但是咳嗽声此起彼伏,平添几分紧张气氛。
月莹觉得自己的内心濒临崩溃,这几天一直徘徊在情绪爆发的边缘,再三思量下,她拨通了心理咨询师范苒苒的电话。
范苒苒在江城有一家心理工作室。她也是一名心理工作志愿者,长期服务于江城一家三甲医院的危机干预热线工作组。
这段时间工作组取消休假,恢复接听,30几位成员(包括医院心理科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紧急排班,进入疫情期工作状态。
范苒苒亲身体验过被巨大的恐慌吞噬的无助,也倾听过留守在城里不同人群、不同层级的焦灼恐慌,还有逃离城外的江城市民,发着烧不敢出门买药,体会到被歧视的无奈、被拒绝的悲愤、有家不能回的绝望。
她发现,无论在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乃至整个国家的人,都谈论着同一种病毒、同一种情绪。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范苒苒倾听了顾月莹的心理诉求之后,判定顾月莹具有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简称VT,最初指的是专业心理治疗者,因为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
现代临床也指,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这些异常现象,通常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替代性创伤的主要表现:厌食、易疲劳、体能下降、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易惊醒)、做噩梦、易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不明原因的情绪焦躁等,有时伴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
范苒苒在做心理援助的时候,会对来电人员做一个分级评估,目的是根据各类人群的心理问题特点提出相应的心理援助策略。
分级评估的依据是按照疫情所处的感染风险和可能承受的心理应激强度划分:
一级人群:住院的重症患者、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二级人群: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就诊的发热者;三级人群:一二线人员的家人、亲友、同事等,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居家医学隔离观察者;四级人群: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人群。
~~~~~~~~~~~~~~~~~~~~~~
莞莞碎碎念:“小可爱们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给偶留言哦,如果可以用红豆支持就更好了哇,把你们的打赏都多多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