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张鹏和其他影密卫大吼一声,也跟着杀了过去。
就在这时,一道淡淡的月光洒下,四周充满了一股阴柔浑厚的气息,接着一阵清风拂过,一道婀娜的身姿出现在嬴政身旁。
来人是一个双眼蒙着天蓝色透明纱布的女子,这女子正是阴阳家的月神。
与此同时,在嬴政的右边传来一阵淡淡地幽香,无数木叶飘零而下,一道绝美的紫色身影踏叶而至。
这道身影俏脸戴着洁白如雪的面纱,她正是阴阳家的少司命。
有了这两位高手的加入,嬴政这边的压力骤减。
嬴政的目光一转,放在了司徒万里的身,然后双脚在地一点,高高跃起,直接一剑朝着司徒万里劈去。
正跟大司命交战的司徒万里一个闪躲不及,身体顿时被嬴政的金色剑气瞬间劈成了两半。
接着,嬴政目光一转,看向了陈胜,陈胜顿时心中一寒,吓得后退了好几步,有了司徒万里的前车之鉴,这一刻,他居然害怕了。
就在嬴政想要除掉陈胜的时候,突然,异变升起,一支巨大的箭直接快速的朝着嬴政的身后呼啸而来。
与其说是箭,不如说是长矛,因为这箭足足有成人拳头那么大,两三丈那么长。
这不是普通的箭,而是由秦军大杀器——巨弩所发射的箭,威力十分的大,速度也十分的快。
嬴政也听到身后传来的声音,转过身正准备全力迎接这一箭,可是让嬴政没想到是,他前面的大司命居然想都没想就主动迎了那一箭,或许是她担心嬴政挡不住这致命的一箭,想要为嬴政挡在这一箭,才这么做。
但是这一箭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威力太大了,只是一瞬间便洞穿了大司命的腹部。
月神和少司命脸色都是一变,就连外面的焰灵姬也没料到会这样。
焰灵姬接着身影一闪,朝着这支箭发射的方向而去,一把火把那驾威力极大的巨弩连同操纵巨弩的人一起烧成灰烬。
大司命整个身子也跟着倒飞了出去,嬴政见了,一向没有任何表情的脸神情不由的一变,身子一闪,一把抱住了倒飞过来的大司命。
“你怎么这么傻?”嬴政看着嘴里冒着鲜血,腹部被洞穿的大司命怒骂道。
这一箭,他本来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虽然这一箭威力巨大,可最多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麻烦而已,至少不会致命。
可是,大司命见这一箭来得这么突然了,而且威力太大,担心嬴政接不不下来,才心甘情愿用自己的身体去为嬴政挡下这一击。
“这是奴家自愿的,能够死在陛下的怀中,奴家死而无憾了,只是以后不能再用这双手为陛下沐浴更衣和梳洗了。”大司命颤颤巍巍地伸出那只沾满血的玉手,轻轻地抚摸着嬴政那张刀削般俊俏的脸庞,一脸柔情地看着始皇帝,满眼的爱意。
“不,朕不让你死,你就不能死!”嬴政抓着大司命放在他脸庞的玉手轻声道,脸的神情说不出的痛苦,说着开始往大司命体内输送神龙之气,封住了大司命的心脉,暂时压制住了她的伤势。
“照顾好她!”嬴政把怀中的重伤的大司命交给了月神,冷冷地吩咐道。
“天问!”嬴政左手一伸,仰天怒吼道。
PS:首先声明,大司命不会死,她受伤只是始皇帝爆发的一个点,接下来始皇帝要怒了,要爆发了。
今天评论区炸了,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首先,有人说始皇帝这是莽,其实莽和果断还是有区别的,在我看来,这是作为一个帝王的果断,前面都说了,陈胜等人封锁而不进攻,就是为了等更多的援军,消息封锁了传不出去,只有果断突围才是唯一的办法,越拖就越对始皇帝不利,退回去更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有人说用计谋逃出去,人这么多,用计谋最多只能逃出一两个,而且其实始皇帝不用计谋也能独自杀出去,可是他走了,大司命和影密卫的人只有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大大方方、轰轰烈烈的杀出去,还能带回去一些人。
还有人觉得始皇帝自己冲去就是莽,在我看来,这就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强者无畏,无论面对多少敌人,都一往无前,这就是强者的气魄和自信,再加始皇帝的性格本来就强势。
再有,一开始的时候始皇帝等人面对的只有两千多人,所谓的万人,是分散封锁在四周的(自己去前面看,之前里面有写),两千多人,如果始皇帝都不敢带那几百精锐冲的话,那就真是废了,所以,始皇帝想要一鼓作气冲过去,并不是莽,而是果断,只是没有料到罗网的人带了那么多弓弩,再加农家那么多高手和地泽二十四阵把他们拖住了,才会有接下来的苦战。
虽然本书有点小白,可是不带脑子看的话,的确是莽,可是仔细分析就知道这是始皇帝的果断,不然始皇帝之前沉默了良久才说出带他们杀出去的话,那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还有人说,看到始皇帝身旁的影密卫死很难受,打仗如果不死人,那就太假了,问始皇帝的其他人为什么不出手,因为始皇帝只带着那一千影密卫出来,还没来得及通知其他人就被封锁了,而且当时也觉得离咸阳近,没两天就能赶到,才没通知其他人的,就让月神给王离和赵佗送了两份文书,因为这两件事十分的重要。
还有这场战斗,我之所以写得这么壮烈,是因为我喜欢大秦的两点:
一是始皇帝的霸道,二是老秦人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悲壮。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老秦人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味道写出来,也想把始皇帝是大秦军人的灵魂写出来。
后面还会有一场更加惨烈的大战,如果大家不喜欢,我就不这样写,后面就一直爽算了,大家去评论区留个言,要不要写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壮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