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娘娘,我说一下。传统的中国画是具象的,洋人绘画则是抽象的。要把握好这些,就别忘了中国人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意象’。‘意’是中国文化的特产。在元初四僧的山水、禅画以及泼墨写意中,从韩家父子的雨点皴到黄氏的积墨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意象。“
“好难理解啊。意和意境有区别吗?”马克蒂尼问。
“意思接近。我们就说意境吧。在我看来,洋人的绘画只有境界——即‘空间的境象’,没有意境一说。但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最讲究意境,甚至把它作为评判一幅画高下的标准。中国人所谓意境,是将意,即意念、意味、诗意、情怀、滋味等融入‘空间的境象’里,这样它就不再仅仅是视觉而是内心的了。同样,绘画中的形象在中国也有这样更深的一层,便是意象。然而中国人这种意象既非纯抽象,也不否定具象,而是在形象和抽象之间;为了使‘意’更自由更充分地表达,它不以刻画与描述为能事,不受具象制约,不让视象限定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更爱中国画,我觉得中国画的山水才正是意象的山水……”
“所以我喜欢在宣纸上作画,那更容易显得气韵生动。”宋才人说。
“对,娘娘,也更加可以自由自在地千变万化。于是,种种灵动的山水情境就这样流动出来了。”曾卓说。
曾卓接着又传授了一些绘画心得,就让众人接着画,自己在他们中间四处查看。
又画了一会儿,曾卓走过去见宋紫薇在画前面的一座桥,问道:“娘娘,您觉得是白日里的山景好,还是傍晚天将黑的时候山景好?”
宋才人扬头问:“曾爱卿,你是想说画的意境吗?”
“这和意境有关系,也和您是不是要在这画上题字有关系。”
“题字?这不就是一张简单的水彩画吗?”
“不简单。您看眼前的这片风景简单吗?如果您认为她是美的,您就要用心去感受她,甚至把她想象成是有灵性的,是可以和您自己的生活发生关联的。这样您就可以从新的视角来看风景,看出不一样的风景。”
“我不想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那么好,娘娘,请您现在告诉我您的简单的想法。”
“我觉得,可以画出峰回路转的感觉。”
“接着说。”
“有人,有人在桥上走,或在远处的山上的稻田里耕种。”
“有人就在这里站着,看桥。”
“我再想想。”
“我过会来看您的画。”曾卓用鼓励的眼神看看宋才人。
皇四子胤良与维克多站在一棵枯黄老树的树荫下,画对面异常笔直地向上挺起的山体。曾卓见胤良用大块的暗红色颜料画山脊,不解地问:“这明明是青山绿水,你为什么要用红色?”
胤良说:“在我眼里,日光下的山是泛着红色的,我用红色打底,再涂一层浅绿,看看是不是更有表现力。”
曾卓笑着说:“这倒好,写现代诗,做现代画了。”
莱尔文在画眼前的桑树林,珠儿的姐姐珠瑞在画平地上的草丛中的花,还有人在画两棵枝蔓相缠的树,画地上乱搭在一起的山石。另有七八个皇族子弟蹲在桥边,画五孔石桥。不远处,五六个皇族子弟和他们的外国朋友坐在桥下的石头上,画流水的波纹。
过了一会,曾卓返回到宋紫薇身后,他看见整个画面完全变了样,天空微暗透着点月光,树的浓绿和山的青蓝都被天色沉沉地压着,大有一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宋才人见曾卓就在旁边,扭头问道:“曾爱卿,你来得好,我正在想,画中缺一个人,我点在什么位置呢?”
“好,娘娘,您说的用点笔画一个人,我赞同。可是,您这幅画还没有把意境作满,并且也没有题字,好象还需要加点东西。”
“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还没有主意呢。”
“您自己再想想?”
“不,你给我改改吧。”宋才人闪动着乌黑的眸子,清新怡人的女人气息让曾卓很激动。
“娘娘,我已经喜欢上您的这幅画了,还真有些不忍下笔呢。”曾卓说。
“请。”宋才人说。
曾卓不再推辞,站到画架前,仔细地端详起画面。他提起醮着淡淡的墨汁的毛笔,轻轻地在画上的天空的那一部分涂抹着,又迅疾地点了几下,让天空似乎正在向大地投下绵绵的雨丝。接着,他在画中的五孔桥的边上轻点几笔,勾勒出一棵硕大的柳树和一个小巧的亭子,在亭下,坐着一个着嫩黄衣衫的少女,正在望着远方。
曾卓并不想就此结束,他凝视着画面,好像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拿起毛笔,在画面左上方的空白处,倏倏倏写了几句文字。宋才人仔细观看,是一首小诗。
莫不你正端坐在桥边
雨声如丝
落入情怀波里
如游走的虚无
……
宋紫薇的心头涌上一阵酸楚的滋味,她觉得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