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
林渊觉得好疲倦。
就这样吧。
于此同时的另外一边,多封举报信送到了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组委会的手中。
这些举报信的举报对象是同一个人——G大保送名额的获得者、《留下我》和《黑洞》的导演林渊。
组委会早就注意到了他。
因为《黑洞》的成绩实在太突出了。
三天,十多万的满分,全国只有一个学生导演可以做到这点——吴毅。
而且,《黑洞》这部电影实在令人惊讶,组委会的人从没想过自己能在参赛作品——尤其是省赛的参赛作品——中看到这种水平的影片。
无论是特效、节奏、演员的演技、故事的内核还是导演的镜头语言、音效……《黑洞》这部电影的各个方面在参赛作品中,几乎没有对手。
这种质量的影片真的可能出自一个普通大学生之手吗?
这一想法一直盘旋在组委会的脑中。
别说一个普通大学生了,就算是吴毅,也不可能在限定题材、时间的情况下拍出来。
可就是有人做到了。
“会不会是林渊作弊了?”
刚开始,还有人提出这种问题。可当他们组团观影的次数达到三次、四次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人提出这种问题了。
因为他们被征服了。
林渊在电影里放了太多的细节,让这部两分多钟的微电影内涵颇多。他们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这种电影已经超出了大学生微电影比赛,它甚至有资格拿到国际上展示。如果真有人拍出了《黑洞》,也一定不会卖给别人当作大学生比赛的作品。
“他们举报林渊什么?”一个人皱眉道,“这比赛办了那么多届,好不容易出现一部质量爆炸的电影,我可不想把这机会给毁了。”
所谓的“这机会”,就是让大学生微电影比赛扬名世界的机会。
很多人都知道,大学生微电影比赛选出的冠军将会获得一定的名声、一份或数份待遇不差的合同以及许多机会;他们也知道世界上有个著名的电影节叫做“巴纳电影节”,每次电影节的时候,巴纳都会颁发许多奖项,其中就有“微电影奖”以及“青年微电影奖”。
但是,从来没有人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
只有最近几届比赛的冠军以及组委会成员才知道,几年前,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组委会和巴纳电影节达成了合作,组委会会在电影节来临前把每届冠军的获奖作品交给巴纳,而巴纳则根据作品的质量,综合考虑是否将“青年微电影奖”颁给华国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的冠军。
组委会压着这条消息不说,是想给华国的电影爱好者一个惊喜。
不过,很明显,这份惊喜一直都没能给出去,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冠军成功拿下过“巴纳青年微电影奖”,更不用提门槛更高的巴纳微电影奖了。
组委会急啊。
所以他们在看到吴毅参赛的时候眼前一亮,在看到林渊的《黑洞》后眼睛都快亮瞎了。
整整四届颗粒无收的耻辱今年终于有机会打破了。
“我也不想把这机会给毁了,可是……”另一个人面露难色,“他们举报林渊违反了参赛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