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同学们着手安排“谢师宴”和各类聚餐。为了方便,这些聚餐一般都安排在离学校不远的酒楼,一时间学校周边稍稍像样一点的餐厅生意火爆,人满为患。
聚餐期间,有老师在场的“谢师宴”,同学们对情绪还能有所克制。而没有老师参加的班上内部聚餐,则要感性得多,同学们纷纷释放着他们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只见白酒被一瓶瓶打开,啤酒被一件件抬了上来,参与聚会的人无论男女,除了特殊情况,很少有不喝酒的。喝酒期间,豪言壮语者有之、侃侃而谈者有之、幽默风趣者有之,但到最后都变成了凄凄惨惨戚戚,同学们情到深处忍不住抱头痛哭,以往所有的误会和不快都随风而去,留下的是深深的眷恋。
聚餐完毕,不少人手挽着手,一路勾肩搭背,摇摇晃晃,徘徊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久久不愿分开。他们总想在这离去前的最后时光里,把校园的一草一木牢记在心。因为再次回到母校啊,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一年?五年?亦或是十年?二十年?不不不,有的可能从今往后再也回不到母校了……
每到夜晚,烛光聚会是一种常态,宽阔的操场上,到处都是毕业班同学的身影。烛光点点随风摇曳,张张脸庞稚嫩中满含执着,漆黑的眼睛里透露出热切和深邃。那明灭的烛光呀,尤似同学们心中的那盏希望之灯,希望彼此永勿相忘,希望彼此前程似锦。
那时候,风靡校园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成为深夜里低鸣在操场上空的一道风景,经久不息——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摇摇头说太神秘……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这些校园民谣,于婉转低沉中就如在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过去,也于忧郁怀念中对未来充满着畅享和期待,不经意间拨动着同学们彼时彼刻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内心情弦。大家唱着唱着便哭了,再唱着唱着又笑了,欢笑和泪水交织在一起,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
大范围的聚会后,则是比较小型的聚会,比如寝室与寝室之间、寝室内部,以及关系更为相近的同学等等。
袁初冬几乎是每有聚会必定参加。
一方面工作的事情已经搞定,毕业设计与答辩也已完成,可谓一身轻松。另一方面,更让他不能拒绝的是,他本就是一个重情重义而又有些多愁善感的人,眼见同窗四载的同学就要分离,他的心里何曾舍得?
为此,哪怕不得不喝得酩酊大醉也顾不得了。他在酒桌上与隔壁寝室的同学频频举杯,与三二四寝室的哥们猜令划拳,与挚友们大声说着酒后的真心话。杜民川、罗俊明、闫海林,同寝室的冉祥明、佘大同、石青松等等,这些朝夕相处而又“臭味相投”的同学哟,在餐厅包间内闹成一团,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宣泄他们彼此内心的忧伤。
还有老乡聚会,同县老乡张玉佩和谢集读的是专科,与袁初冬一道在九七年毕业。于是按照“传统”,更低一届的高伟、王蕊肩负起了为他们送行的“责任”。现在的老乡队伍是越来越庞大了,聚会时十来位同县老乡坐在一起,说着共同的乡音,让人在倍感亲切之余,又充满了浓浓的不舍,依依之情更是难以言表。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光阴从不会为了谁而刻意停留,短暂的狂欢过后,迎接他们的将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