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3章 四姑其人(1 / 2)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袁初冬也是后来在武汉参加了工作,才对四姑及其一家的经历慢慢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四姑名叫袁蓉芳,小名“叮叮”,比父亲袁林海大上一两岁。在父亲那一辈还是童年的时候,大爷爷和自家爷爷家庭之间走动比较频繁。虽然一家住在李袁坝,一家住在县城郊区,两家相距五六十里,但来往着实不少。不是这家给对方送点大米,就是那家给这家送点面条油盐之类的,总之是兄弟之间在困难年代互相扶持着生活。

大爷爷膝下本有三子两女,然而两子夭折,最终只留下了二伯、三姑和四姑三人。三人中,四姑年龄最小,又聪明伶俐记忆力好,从县城附近到李袁坝的山路只走过两次就能完全记住。

因此在那个缺乏劳动力的时代,四姑只有七八岁就已经能够代替父母单独送一些不太沉重的东西到李袁坝了。而且她与袁林文、袁林海等差不多大小,每次到李袁坝时基本上都是这两兄弟带着她玩耍,上山下河终日在坝上疯跑。

四姑自己回忆童年时光时,也曾不无感慨的对袁初冬说道:“那时候呀还小,父母每次安排自己带着东西到李袁坝三叔家去都很开心,因为不仅三叔三婶很亲切,李袁坝兄弟姊妹好几个,每个人对自己也都亲热得不得了。更好玩的是等到再大一点,几个哥哥能够下河打鱼时,自己就跟着哥哥们一起去,帮着在河岸拎鱼。每每抓到鱼儿时,哥哥们便大喊一声——哎喂,叮姊,接鱼……,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去往李袁坝路途太远,又是山路,自己一个人走着走着就感到害怕,小脚迈的飞快。”

四姑说罢忍不住笑了起来,袁初冬跟着也笑了。他能够想象四姑小时候独自前往李袁坝行走在山路间的情景,那是一个小姑娘美好而又惴惴不安的童年回忆呀。

后来四姑渐渐长大,开始展露学习上的天赋,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中专,就读于省城一所卫生学校。

卫校期间,四姑与四姑父相识。

两人一见如故,渐渐彼此心有所属,却在毕业之际才表明心迹。

四姑父姓杨,那时在省城读大学,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学校的高材生。

在时间上,两人又是同一年毕业。

毕业分配时,四姑父被分配到武汉一家国营建筑企业,巧的是这家国营企业有自己的内部医院。于是经过一番争取,四姑和四姑父双双去了武汉。

都说建筑行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的确是对建筑人的真实写照。

刚到武汉的头几年,两人聚少离多。四姑在医院相对比较稳定,四姑夫就不一样了,一年四季跟着工地走,这个工地干完了就迁移到那个工地,完全是居无定所。

而且工地上的生活相当艰苦。

吃的就不用说了,生活物资缺乏,自然没得办法。住的也是工棚,几根木桩一支,围上篱笆,条件好一点则是红砖一砌,屋顶铺上牛毛毡,就是住处和办公所在了。

更让人感慨的是四姑父还跟普通工人一样“从基层干起”,亲自支模、砌砖、抬预制板等等,从不叫苦叫累,跟工人和班组打成一片。也幸亏四姑父身体好才能够坚持下来,换了身体差一点的早支撑不住了。

但四姑父再怎么说也是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这样干了几年后渐渐在工程管理方面积累起了丰富的施工经验,职务也一再得到提升。

一九七五年初,四姑和四姑父结婚。

此后的十几年间,四姑父所在的单位迅速发展壮大,业务不断增多,一段时间甚至连海外都有了项目。于是乎,作为单位的管理骨干和业务精英,四姑父更为忙碌了。

也因如此,整个家里就只能靠四姑一个人里外操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