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83章 家乡变迁(2 / 2)红楝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前前后后袁阳春也忙碌了好几天。

期间,司蓉春负责提亲之事。

在回到李袁坝的第二天,司蓉春便带上事先购置好的礼品,急不可耐地去了溪水河对岸的老乡家。

在受到老乡的热情款待之后,司蓉春很满意,越看越喜欢——老乡家的长女杨翠花长得抽抽条条的,脸蛋也很俊俏,跟自家老二很般配。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司蓉春每天都往老乡家跑,反正两家距离近,不跑白不跑,越跑越有效。

五天以后,双方正式确定了这门亲事……

忙完祖坟迁移和提亲两件大事,袁阳春和司蓉春还宴请了亲朋。

所有的亲戚,以及以前走得较近的坝上人,都被邀请去他们家吃了一顿大餐。

的确,在广东这几年,他们家是挣了钱的,全家几口人,个个都有收入,还没有其它负担。

袁阳春在一家工厂做门卫,每月有固定工资;司蓉春在厂里打扫卫生,也算稳定;老二袁道军在酒店上班,黑三、黑四都在养鸡场帮人养鸡;女儿小群还时不时给老两口一点零花钱。

现如今,袁阳春家已经彻底告别了以前那些揭不开锅的紧日子,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了……

盘桓几日,两口子风风光光的离开李袁坝,再次去了广东,去的时候还带上了准儿媳杨翠花。

……

袁阳春和司蓉春前脚刚走,坝上的袁八哥和曾桂花老两口也随即去了省城——几天前,二小子袁孟君回到家里,专程接二老去城里过好日子。

按理说袁孟君一九九一年才正式上班,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三年,好日子还轮不到他头上。

但袁孟君自有他的门路。

这位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刚到学校上班不久,便因为对人处事谦谦有度、工作上勤勉敬业而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年的教学,他还干出了成绩,所教班级的英语课在相关评比中屡屡获奖,渐渐声名鹊起。

以至于在上班的第二年,袁孟君便被学校领导委以重任——带高三毕业班的英语课。

能够带高三的课程,袁孟君的挣钱机会来了。

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纷纷找到袁老师要求他对自己的孩子补课,当然这肯定是有偿服务,家长们心甘情愿支付额外的补课费用。

袁孟君现在就收有一个十几人的英语补课班。

十几名学生一起上课,收费标准按课时计算,上课地点则是学校寒暑假空出来的教室,这是与学校领导提前商定好了的——所收补课费袁孟君和学校各得一半。

由此,在经济收入方面,袁孟君除了每个月的工资,他还有一份不菲的额外收入——补课费。

除此以外,袁孟君还可以上门服务,给学生们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

这种补课方式收费更高,但一般能够让孩子单独补课的都是富裕家庭,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学业,掏起钱来眼都不眨一下。

有一名高三学生,其父亲是省城附近一个郊县的县长。

每到周末,这名县长便亲自开车到学校,接上袁老师去家里给孩子补课。

补课期间,为了让袁老师能够尽心尽力全力辅导,县长同志除了支付高额的补课费,还直接开出条件:如果自家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会一次性给予袁孟君数额不菲的奖励。

还有一个家境殷实的装修老板,为了让袁老师对儿子倾囊相授,在补课还没有开始之前,便直接向袁孟君支付了超出补课费好几倍的费用。

如此种种,导致袁孟君的收入水涨船高,财富快速积累。

现在,袁孟君已经在省城买了一套住房,装修根本就没让他操过心,有装修老板亲自指挥……

“是时候让父母享清福了!”袁孟君心想。

然而一辈子呆在农村的袁八哥和曾桂花,早已习惯了“李袁坝式”的生活,不愿意离开老家。

袁孟君劝说不动,无奈之下想到了七叔袁林海。

袁林海一听说情况,便对袁八哥两老口说道:“八哥和桂花嫂,既然孟君要带你们去城里住,你们就去,要不然岂不是辜负了孩子的一片心意?”

“可我们没在城里呆过,去了以后连个熟人都没有,人生地不熟的……”曾桂花如实说道。

袁林海笑道:“桂花嫂呀,什么东西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去了以后说不定能够适应呢。就算不能适应,到时候再让孟君把你们送回来嘛。”

曾桂花一想,“也对啊,去了不行,再回来就是了。”

索性叫上老伴袁八哥,老两口高高兴兴的跟着二小子去了省城,一呆就是好几年,直到一些意外发生……

而李袁坝,则一如既往的演绎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春天百花开放,夏天还是那么炎热,秋天硕果累累,冬天依然肃穆。

然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了十几年后,虽然土地仍然被精耕细种,粮食也算丰收,但乡亲们的思维早已不再局限于这片狭窄的土地,他们的眼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开阔。

于是坝上人走了又回,回了又走,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从未泯灭,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永不停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