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一切都是熟悉的。
袁初冬回到家里,母亲李淑芳高兴得不得了,几乎不允许他做任何活计,哪怕是刷锅洗碗等家务也不行。
在母亲眼里,儿子就是她的心头肉,是她的宝贝疙瘩!
因而袁初冬大致能够帮上忙的,只能是拿稻糠或麦麸喂养一下鸡鸭等极其轻松和简单的事情。
但如果母亲做饭,袁初冬可以在灶房帮着烧火,因为这时母亲可以一边在灶上炒菜做饭,一边跟他聊天。
袁初冬无可奈何,只能尽量将就着母亲——岁月不能倒转,时光不能回流,母亲的面容日渐苍老,只要母亲能够快乐,他觉得比什么都值!
闲来无聊的时候,袁初冬可以去找坝上的袁正良聊聊天。
考上大专的袁正良在省城上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一口普通话已经练习得非常标准。
但由于习惯的原因,袁正良在家里偶尔会冒出几句普通话,惹得父亲一阵痛斥——在家讲人话!
也见到了袁俊文。
在县城做蔬菜批发的袁俊文,没有固定店铺,也没有员工,一切全靠自己亲自操持,每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去附近的乡下收购蔬菜,再驮到县城卖掉,挣不了几个钱。
阿勇还是老样子,开年后出门打工,年底再回来,一年四季总在外面漂泊。
接近年关前的七天,张三清来了。
手里拿着单放机,耳朵上塞着一副耳机,表情却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
据张三清模棱两可所讲,他已经与何阿妹顺利的“私了”过了,好像双方达成了某种初步的“妥协”。
言下之意,张三清对目前这样的结果,是非常高兴和满意的。
可袁初冬看着好朋友“三三”这副精神状态,便知道他还没能完全走出爱情的阴影。
不是所有的跌跤,都觉得天旋地转,不是所有兴高采烈的人,都生活得痛痛快快,当笑容满面的时候,也许有一颗孤独寂聊的心。
但袁初冬能说什么呢?
在替“三三”担心之余,他只能尽量挑着一些开心的话题,与他彻夜长谈……
张三清离开的第二天,大伯家的小老王回到了李袁坝。
这在坝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躁动。
因为坝上的人都知道,小老王和七叔袁林海在东北承包工程挣了不少钱,小老王这次回家应该是带着钱回来的。
不但如此,回来那天,小老王和老婆随身携带着大堆包裹,大包小包的背在身上,让人不禁好奇:“他们带的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是年货?”
好奇心没有持续多久,小老王放出话来:“坝上人谁家需要买衣服就到我这边来买,保证价格公道!”
“哦哇,衣服耶,听说便宜的才三五块钱一件,赶紧去,晚了就没有了。”坝上人纷纷往小老王家涌去。
小老王看着老婆在院坝里张罗生意,自己坐在堂屋里不动声色。
这些衣服他心里最清楚,全是一些被调包的便宜货。
前些日子,七叔袁林海离开吉林通化后,他在程林才那里拿到了工程尾款——总共四万二千元。
这其中,七叔袁林海有一万七千元,没付完的工资一万五千余元,最后落到小老王手上也就一万不到。
小老王心有不甘啊!
跟七叔袁林海一起承包工程,七叔能够挣两万,而自己也就堪堪一万,利润差距一倍还要出头。
可心有不甘又如何。
早知当日,何必当初?
正在这时,小老王以前打工时认识的一个广东哥们,给他来了一封信。
说是广州现在的经济很活跃,只要有资金,几乎做什么生意都能够赚钱,同时建议小老王去广东考察一圈。
小老王觉得这个广东哥们真是一个福星,自己正愁去哪里发财呢,这下可好,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揣着四万余元工程尾,小老王果断决定从通化出发南下广州……
在广州见到哥们以后,小老王财大气粗,俨然是一副大老板的派头,天天带着哥们和老婆住高档酒店,吃美味佳肴。
当然,这期间哥们还是带着小老王“考察”了一圈的,而且“卓有成效”。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小老王将目标锁定在一家价格相当便宜的私人服装店上。
为此,他已经带着哥们在这个服装店踩了好几次点,跟老板也混得非常熟悉,完全可以称兄道弟了。
而当老板听说小老王打算大量批发服装时,更是热情得不行,几乎天天拉着小老王游山玩水,胡吃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