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这边的工人,哪一个不是筋疲力尽?哪一个没有因为值夜班,以致于耳朵上长满了冻疮?
连袁林海自己在内,几乎每一个人的五官和神情都不能去细细打量,打量之下就会发现这些人有多么的不容易!
再回过头来说,袁林海从坝上带来的四十几人,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十人被派遣过去支援小老王了。
自己这边,如果不是新疆来人,后果不堪设想。
可小老王不这么想。
他先后找到七叔袁林海和五叔袁林文,请求他们动员工人去他的那栋楼帮忙。
“七叔,你的那栋楼已经完工了,工人闲着也是闲着……”
“五叔,你看我这边,就只差二十多天……”
袁林文和袁林海一声长叹,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啊!
但出门时大哥袁林绍的话语还在耳边,让他们左右为难。
两兄弟再次商量,觉得以现如今的情况,统一安排工人过去帮小老王抢工期肯定是不现实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工钱,这还得看工人们愿不愿意。
“小老王,如果工人过去给你打突击,你怎样给他们开工资?”袁林文直白的问道。
小老王已经是没有任何退路了,一咬牙说道:“涨百分之五十吧。”
“那夜班呢,如何算?”袁林海补充道,相较而言夜班肯定比白班要辛苦。
“夜班工资直接翻倍。”
袁林海和袁林文点了点头,有了具体的工资标准,他们也好去对工人师傅们讲。
至于工人们是否愿意去小老王那边帮忙,并不是他们能够主导的,一切只能尽力而为罢了。
好在在袁林海和袁林文的全力动员下,四十几名工人,有近三十人最终答应帮忙,剩下的十来个人死活是不愿意去了。
……
在工人们为小老王打突击的这段时间,袁林海闲暇之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程林才家中为他家的孩子补课。
十余天后,小老王的工地在集中十余号工人强行抢工的情况下,总算是临近了尾声。
这一天,补完课后,袁林海给程林才正式辞行。
从小老王工地撤下来的工人们,目前都呆在工地等着回家,袁林海必须带着他们回去。
“老袁,谢谢你!”程林才夫妻两人真诚地说道。
“袁伯伯,再见!”程林才家的小孩对袁林海依依不舍。
袁林海摸了摸小孩的头发,回答道:“再见!”
这一年的经历是短暂的,也是让人难以忘记的,有过艰辛、有过困苦,有过成功、有过友谊,也有过温暖和感动。
送袁林海走到楼下,程林才递给袁林海五千元工程款——这是他们事先沟通好了的,袁林海剩下的工程款一万七千元,大概要在一个月之后才能下拨。
而且因为小老王有其他事情,会在通化逗留一个月左右,为了让袁林海不作无谓的等待,程林才便提议袁林海可以先回老家,剩下的工程款让小老王帮着带回去。
袁林海当然没有意见,对程林才他是放心的。
哪怕抛开他们之间的友谊,单就工程而论——工程从开工到结束,在工程款支付方面,程林才还从来没有“放过水”,一向是说到做到。
回到工地,袁林海招呼工人们收拾行李,准备着随时出发。
第二天上午,袁林海专程去了一趟通化市区,为妻子李淑芳和儿子袁初冬各买了一双皮鞋。
皮鞋这东西在市区很普遍,但在农村却是稀有之物。
妻子李淑芳嫁到李袁坝二十多年,跟着自己受苦受累,从来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现在挣了点钱,给她买双皮鞋天经地义。
儿子袁初冬,从小到大都穿着他母亲给他做的布鞋,因为身体长得快,脚趾头经常把鞋头顶穿,而今上大学了,给他买双皮鞋并不过分。
拎着皮鞋回到工地,袁林海匆匆忙忙吃过午饭,带着工人们前往火车站买票回家。
那一天,吉林通化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