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处中原腹地,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火车站作为全国的交通枢纽,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
因而,即便是在凌晨,站台内,上上下下的旅客仍然络绎不绝。
袁初冬带着表弟杨文雨,跟着小姑和姑父下了火车。
“袁初冬,记得到了学校写信联系哦……”身后传来艺术学校女老乡赵丽娟的声音。
袁初冬转头笑了笑,回道:“一言为定……”
北方的天气与南方明显不一样。
还没到九月,凌晨的空气中已然透着丝丝的凉意,这使得袁初冬几人在出站前,不得不停下来各自加了一件外套,而在南方,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之后,来到车站广场。
郑州站的广场格外热闹,灯火辉煌,人群川流不息,小贩们在忙碌地张罗着生意。
四人站在广场,原地张望了一阵,姑父杨宁康突然指着广场一侧说道:“在那边。”
袁初冬抬眼望去,只见在广场东边五百米开外,有一个用彩条布搭设起来的临时摊棚,摊棚前面竖着一块牌匾。
牌匾上,写着袁初冬考取大学的名称。
这就对了。
根据录取通知书上所讲,新生报到到达火车站后,学校会有专人接站。
“我们过去吧。”小姑袁小蓉说道。
途径一个摊点时,姑父杨宁康买了一份市区地图。
这很有必要,因为他们对这座城市是陌生的,有了简易地图,更方便这两天的出行。
走近学校设置的临时摊棚前,袁初冬发现这里站着十几位年轻人,男女都有。
后来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校学生会的学长,是迎接新同学的志愿者。
而且自接站那天起,他们需要在临时摊棚前通宵达旦轮流值守好几天——新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谁也不清楚哪位同学何时到达。
“噢,这位同学,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就读的是什么专业?”一位男学长热情的询问道。
“袁初冬,机械工程。”
“什么?”男学长扭头看着袁初冬,似乎没有听清楚他在说什么。
袁初冬挠了挠后脑勺,意识到自己应该说普通话。
换了一副蹩脚的口音,袁初冬模仿着普通话的语调,把男学长所问的问题重复回答了一遍。
这次,男学长算是勉强听懂了。
仔细核对一番后,男学长在新生登记薄上做完记号,便带着袁初冬四人上了不远处停着的一辆大巴车。
大巴车是学校专用车辆,车身上印着学校的大名。
车内已经坐了不少人,等袁初冬四人及陪同的几名学长上车后,大巴车向学校开去。
窗外朦朦胧胧,马路上人影稀疏。
不得不说,郑州的城市与老家的县城、省城完全是不同的风格,街道少了那些弯弯拐拐,基本上全是横平竖直的布局,让人耳目一新。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大巴车驶入学校大门,停靠在一片宿舍楼下。
“袁初冬同学,学校到了,下车后请先跟着我办理入住手续。送行家属可以住进学校招待所,一会我会告诉你们具体位置……”热情的学长安排道。
“好的,谢谢!”
跟着学长下车,走到一栋宿舍楼下。
“这是男生宿舍六号楼,袁初冬的寝室编号是三楼三二四房间。”
“至于学校招待所,从六号楼继续往西,走过两栋楼后可以看到招待所的招牌,进门后说是送新生的家长,登记入住就可以了。”
“好的……”
接下来,几人跟着学长忙前忙后,领取学校配发的物资。
让袁初冬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床单、被套、被褥等一应生活用品外,自己还领到了一部小型无线电收音机,这完全算得上是意外之喜啊。
等到继续领完书本等学习资料,学长告知了袁初冬去学校教务处报到的时间和地点后,告辞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