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无论是普高,还是县城一中这样的重点高中,同学们学习的书本肯定是完全一样的。
但区别在于,县城一中的老师们针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考点,更为注重让同学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灵活应用。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不外乎两个原因。
首先是在老师的综合水平上,县城一中的老师在学历与水准、视野与眼界,以及对高考知识点的把握和判断等方面,明显要更胜一筹。
其次是生源的差别。
同学们初中毕业,除去考取中专、中师的部分,每年中考全县最为优秀、分数最高的同学,几乎全都汇聚到了县城一中。
有了优质生源,老师们教学起来自然更为得心应手。
而且两相比较,县城一中的应届生基本功也更扎实,知识面也更宽广,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比如在知识点的总结和应用上,一个基本的套路,袁初冬不少时候要折腾半天才能得出结论,而应届生们却能直接拿来运用……
因而,县城一中每年高考的升学率,远远高于同县其他普通高中,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仅如此,县城一中每年还有自己的“保送生”名额。
所谓保送生,是指学校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高三同学,可以不用经过高考,由学校推荐直接进入指定的大学就读。
现如今,县城一中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
面向大学的保送名额也水涨船高——不但大部分省内的重点大学都可以保送,连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国内顶级名校也伸来了“橄榄枝”。
听老师和同学们讲,去年学校就成功保送了一名北大生和清华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九三届也至少各有一个名额。
遗憾的是,保送的对象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的同学,复读的同学并不在此列……
学期过半的时候,学校组织了期中考试。
整个高三年级,除了文理有别之外,试卷和题目不分应届和往届统一测试,测试过后还会进行强制性排名。
这一举措是学校的“惯例”,目的是要让同学们清楚的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差距,趁高考“为时尚早”能够知耻而后勇,迎头赶上。
而至此之后到高考,学校和班级便不会再对任何考试进行排名,各班只需针对单个同学、单科成绩“对症下药”。
“要半期考试了么?”
袁初冬感觉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
考试期间,已经经历过一次高考大考的他沉着应对,自我感觉发挥得还比较正常。
三天后,考试成绩公布。
在全校所有理科补习生排名中,袁初冬考试成绩总分名列第二,与第一名相差两点五分,算是不错。
而在所属的九三级一班,袁初冬仅仅排在全班第四,这让他不得不感叹和佩服这些应届同学的学习能力。
更让他吃惊的是,班上的第一学霸万胜一,考试成绩居然比第二名多出了近十五分,比自己这个“全班第四”多出了整整二十二分,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要知道,这还只是高三上学期的前半程啊。
而关于高三补习生和应届生的差别,相信不少读者朋友比笔者本人更加了解。
如果在高三上学期,补习生和应届生“同台竞技”,补习生是肯定占有一定优势的,因为补习生在补习复读之前,已经把高三课程完整的学过一遍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高三下学期临近高考,补习生的这种优势会慢慢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反之,不少应届生会逐渐赶上,直至逆袭超越,特别是县城一中这样的重点高中,应届生反超补习生更是一种常态。
为何?
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天赋等有密切关系……
袁初冬坐在座位上看着自己的考试成绩,抬手挠了挠后脑勺,终于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随即又露出坚毅的眼神——
我不去想能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