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兵发吐谷浑,朝廷起纷(2 / 2)苏觉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一个君王应该有的气魄,哪怕他平日里能够做到从谏如流。

因此,也才有在战场之君命有所不受的历史传统。因此,也才有,遇到某些重大战役,类似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军事的机构出现。

对于这件事情,李世民搞“一言堂”,并没有任何问题。

大殿中的众文臣,自然也是深谙此理。

李世民兵发吐谷浑,肯定是全盘权衡了利弊。

而此时,东突厥新败,朝中武将势大,文臣们对于这种事情,很难插得嘴。

由是,群臣沉默。

便是向来对皇帝毫不留情面的谏议大夫魏征,也是默然不语,李世民的决心已下,让君王改变决定吃力不讨好,另一方面,是他真的对军事的事情,懂得不多。

本质,也是插不嘴的。

其他人虽然稍有不满,但是也无法提供此一战,我大唐无法获胜的理由。

更是找不到不出兵的理由。

因此,大家都不准备说话,准备等李世民宣布任命情况!

然而……

就在这个时候,就在大家都在盼着听到,谁来担任统兵元帅的任命时,大殿之,一个声音却是缓缓的传了出来。

“臣以为,此时出兵吐谷浑,此一战,无胜算!”

呜!!

朝堂大哗,众人皆是纷纷侧身去看,看是谁这么不要命。

说话者,正是楚秋。

这个时候,他不得不站出来。

这个时候,也只有他,可以站出来。

只有他,才会站出来。

因为,在他所知道的历史,关于这一次李世民兵出吐谷浑,是大败而归的。

史书记载,贞观四年,李世民在剿灭东突厥之后,兵锋正盛,而吐谷浑恰在凉州一带滋扰,与大唐官军发生了冲突。

由是李世民大怒,出兵吐谷浑。

那一战,史书竟有寥寥的几笔——大败而归。

接下来的真实历史是,李世民在这次军事受挫之后,是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才重整旗鼓,于贞观八年,御驾亲征吐谷浑,才将其一击而灭国。

楚秋,正在见证着历史。

他当然知道,自己以一己之力,恐难以阻挡历史的进程,并改变之。

尤其在今天这种处境之下。

他之所以选择不要命的站出来,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此一战,为大唐,减少一些损失。(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