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文彦博本来就是当初变法的主力,范仲淹,富弼,文彦博,韩琦,杜衍,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这些当时的变法主力,如今只剩下韩文富三人在中枢,可也都是被贬谪多年,才再次回来的。
要说富弼文彦博两人不想变法,那是冤枉他们了,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良臣明相,他们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的人。
用后世的话来说,这都是有良知的中国人,只是当时的变法失败,让他们没了信心。
求稳是他们现在乃至日后的心态,所以后来王安石变法,才会遭到大批的庆历变法者抵制。
不是因为王安石动了他们的利益,而是他们明白,王安石那样改革,绝对成不了,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让朝局动荡,天下不宁。
故而韩琦这话,让富弼文彦博狠狠的吃了一惊,文彦博本来就有怀疑,这下子他确定了。
急急叫道:“稚圭难道要再来一次党争?好不容易稳下来的局势啊,官家也不年轻了,如今最重要的是继承人问题,而不是变法啊。”
韩琦猛地站起来,冷冷地说道:“文宽夫,富彦国,老夫外孙问老夫一句话,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老夫无法回答,你二人来答一答何如?”
两人愣愣的坐着,咀嚼着这句话,渐渐的眼神迷离了,当初年少青衫薄,何尝不是热血报国,何尝瞻前顾后,可年齿见长后,锐气慢慢消失了。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韩琦吟哦着这句振聋发聩的绝命词,眼神同样迷离,这句话是他跟陈起凤聊天,问他为何要写三国时,陈起凤说的。
当然这南宋的文天祥写的,写给家人的绝命书上附的词,一个高贵的灵魂,发出的灵魂拷问,和告慰家人和自己,只要不是人性泯灭的时代,都是能让真正的读书人战栗的。
特别是在宋代,这个大部分人,以气节为做人根本的朝代,这首词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田横五百士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留下千年美名,可南宋十万人蹈海赴死,留下的是悲壮。
这就是汉人自古崇尚的气节,蒙古人为什么把南方的汉人列为最末的等级,还不是怕了这气节。
最终蒙元就是被来自南方朱元璋赶出中原,说明忽必烈当年的忌惮是正确的,一个民族,只要气节还在,就永远是压不垮的。
文彦博幽幽叹息一声道:“稚圭兄想如何做,文某必紧随尓后。”
富弼惊醒过来,呵呵笑道:“老喽老喽,但这把老骨头还是能折腾几年的。”
“好!”
韩琦躬身长揖道:“二兄高义,韩某绝不负二兄,亦不会草率行事,此事可缓图之,韩某今日所言,不过是要二兄明志罢了,还不至于立即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