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门户就此失去,洛阳恐怕朝不保夕。听此消息,司马伦吓得魂不附体。然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将消息封锁,偷偷派心腹之人持密诏将司马虔召回洛阳。
谁知,等司马虔回到洛阳,张泓打败齐王的战报也到了。司马伦这才松口气,让司马虔各自带兵回去。一来二去也不知耽搁了多少时间,司马颖派去支援司马冏的赵骧和石超早已赶到,饶是张泓骁勇,也无法抵挡三路大军合击,双方大战于阳翟,张泓兵败投降。
司马颖的前锋军队到达黄桥时,与孙会、士猗和许超的军队迎头赶上,双方交战,司马颖首战告败,死伤一万多人,这让士兵大为惊惧。司马颖也没想到出师不利,便有退回朝歌之心。幸得卢志在一旁劝慰:“胜败乃兵家常事,岂能一战就退?此时退兵,士气受挫就不能再用,我方军队20万余,且多路挟击,怎会打不败区区孙会、士猗?”
司马颖本也不愿意就此撤兵,此次发兵,虽然应者云集,但真正的主力却只有齐王司马冏和他,他是司马衷的亲弟弟,无论如何也不能置身事外,所以就听从了卢志的建议,带领大部队,星夜赶路,直奔黄桥。
黄桥之战的胜利,让司马伦兴奋不已,得意忘形,他重赏士猗、许超与孙会,三人都掌握了符节,有了发号施令的权力。这样一来,三人谁也不服从谁,政令不统一,再加上初战告捷,生出骄横之心,认为司马颖的军队不过乌合之众,不足挂齿,并没多加防备。当司马颖率领大部队再次冲上来时,士猗、许超和孙会只能丢盔弃甲,仓惶逃窜。司马颖乘胜长趋,渡过黄河,直入洛阳。
洛阳,战败的消息从前线接二连三的传来,司马伦和孙秀紧张万分,他们已经被逼到了穷途末路。尤其是孙秀,天天在家中设坛祭祀,祈求上天保佑,甚至让自己的亲随前往嵩山,在嵩山上穿着羽衣招摇起舞,谎称是仙人王子乔。
王子乔位列《列仙传》,传说是周灵王姬泄心的长子,本名姬晋,字子乔,年少时就被封为太子,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吹笙,自己创作了一套玉笙独奏乐谱,演奏的惟妙惟肖,有如凤凰鸣唱。传说他在伊、洛游玩的时候,被仙人接到嵩山上,就在那里得道成仙,伊、洛一带的人们都非常信奉王子乔。嵩山上,王子乔的香火极其旺盛。
孙秀是五斗米教的教徒,对这些深信不疑,遇事只会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上次借助宣帝显灵成功助司马伦登上帝位,此次也一样,只能祈求神仙帮助。他让人假借王子乔之口,说司马伦国运长久,必将大败各路叛军,以安抚洛阳民众。
然而,王子乔也未能帮助司马伦,四面八方的勤王兵一路向洛阳挺进,能够抗敌的士兵越来越少了。司马伦有投降之意,太极殿上,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家众说纷纭:
主战派:“应当聚集剩余兵力交战。”
主和派:“应当投降。”
逃跑派:“焚毁皇宫,向南逃,去投靠孟观,或者孙旂。”
甚至,“应当乘船逃往东海。”
七嘴八舌,说得司马伦六神无主,主战是不可能的了,司马颖和司马冏的部队快到洛阳城下了;逃跑,众人也未免心有惴惴,听起来也不太可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投降了。司马伦刚刚表现出投降之意,却见孙秀厉声喝道:“尔等何曾见过投降君王能保全妻儿?洛阳禁军天下第一,不战而降,岂不愧死?”
众人见他疾言厉色,尽皆闭口不言语。
孙秀之所以不同意投降,是因为他心里明镜一般,司马氏对于亲族之人向来宽厚,司马伦若是投降,也不会判刑,最多削去藩王封号,依旧能够得到赡养。自己就不一样了,出身寒门,这些年,京中贵胄全都被他得罪了,他的双手沾满了士族公卿的鲜血,人人得而诛之,他只能一战到底,不成功便成仁。
在孙秀的威逼利诱之下,司马伦也只好硬着头皮派兵出战。然而,禁军死伤甚多,能够出战的士兵少之又少,于是,孙秀出主意,将洛阳城中,京城四品官以下的子弟、年龄在十五岁以上,尽皆派遣出战。
此举可谓孤注一掷,号令一出,全城哗然。洛阳城中文武百官和将士们无不想要杀了孙秀以谢天下,他走在路上都可以感觉到周围投过来的愤恨的目光,吓得他再也不敢走出中书省。
司马伦事事听孙秀的,忙于对抗洛阳外围的攻击,却不曾防备肘腋之患。此时,洛阳城的危机人人皆知,殿中人等,并非真的都对司马伦真心服从,见他穷于应付,便生了反叛之心。广陵公司马漼和左卫将军王舆见势不好,就在一起谋划,想要杀了孙秀,擒了司马伦以为觐见之礼投靠司马冏。
左卫将军王舆本是司马伦篡位的头号功臣,跟司马冏、张林一样,对司马伦给予的封赏心怀不满。他暗中联络好了三部司马,让其作为内应,自己率领手下700多人从南掖门攻入,率先控制住宫中各处守卫。然后,亲自带领心腹将领前往中书省捉拿孙秀。
孙秀此时已是惊弓之鸟,听到声音,吓得赶紧闭门锁户。王舆本是一员猛将,见状立即让士兵登上屋顶,一个火把投下去,屋内顿时火光冲天,孙秀、许超、士猗、孙会、孙辅、孙弼等都在中书省,见屋内起火,争相往外冲,可门外聚集的都是王舆的人,哪里逃得出去?王舆手起刀落,一个不剩,尽皆当场诛杀。
王舆率军来到太极殿东边的云龙门时,司马伦还在里面暗自祷告,对于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束手就擒。他毕竟是身份贵重的王爷,王舆虽大胆,也不敢就地阵法,只得将他先囚禁起来。于是,王舆驻守于云龙门,召集三省八坐入殿议事,司马伦在众人劝说下,拟旨下诏:“吾为孙秀所误,以怒三王,今已诛秀。其迎太上皇复位,吾归老于农亩。”
此时,宫中尚处于戒备森严状态,不得已,只好派人请出驺虞幡,号召将士放下武器,这一场动乱算是平息。这时,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迎回皇帝和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