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上,端坐的杨峰见着那些充当观众角色的百姓们都跟着跑了出去,所幸,便也起身跟着走了出去。
县衙外,安放鸣冤鼓的正门前。
杨峰虽然先大堂上说是拉出去斩,但实际上手下们却是很简单的就在这县衙门口找了个地,而那些老百姓们则围成了一个小半圆形。
两名义军士兵按压着那拼命挣扎的王臣,另一名义军士兵则高举手中的挑刀,然后在围观百姓以及杨峰等人的注视下,手起刀落。
王臣的求饶声戛然而止,一颗血淋淋的头颅随即掉落于地,滚了好几下,鲜血染红了一地。
虽然这一幕十分血腥,但是因为已经有了经验的缘故,所以现在近距离观看下,除了心里有着下意识的恐惧以外,杨峰却是已经没有一开始反应那么大了。
而那些从未如此近距离看过砍头,甚至很多都没见过砍头的围观百姓们此时见着这般血腥的场景,却是非但不怕,反而还一个个涨红着脸,脸上带着难以言喻的快意。
对此,一边旁观的杨峰却是也能知道为什么,虽然历史记录中对于这一段几乎只是一笔带过,但能够逼到老百姓们举旗造反,那这王臣的治政手段可见一般,真应了那句,有其父必有其子。
这也是为什么杨峰明知道这王臣是那知府王珍之子,却还是依然痛下杀手的原因。
光从眼前这些围观百姓的面部表情变化就可以看出,这王臣在凤山县为政期间到底做了多少恶,若是自己为了些利益而放过这厮,那势必会招来这凤山县百姓的厌恶,这不利于杨峰接下来的军政大计。
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这王臣只是王珍之次子而已,能被派来凤山县可能其在王珍心里也有些分量,但也只是有些而已。
王珍终归不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就算留着王臣,恐怕按照历史上王珍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也可能得不到什么好处。
那与其如此,倒不如废物利用,还能收买一下这凤山县百姓的民心。
“咳咳!”
看着手下们将尸体拖走以后,杨峰先是清了清嗓子,随后高举双手,大声说着:“各位乡亲们,这王臣作恶多端,多行不义,现已被我复明军(昨天一起定下的番号,寓意反清复明)斩杀,我复明军乃是救乡亲们于水火的义军,各位不必害怕,原先王臣所定一应苛捐杂税,即日起全部撤销,外加全县免税一年,大家都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去吧!”
围观百姓们一时间都是有些面面相觑,对此半信半疑。
而杨峰见着这些百姓大多一脸狐疑的看着自己,倒也没有生气,只是一言不发的转身便回了县衙。
片刻后,这些百姓们见着杨峰这位大爷都走了,想了想便也各自散去了,虽然前面杨峰说的他们还是有些半信半疑,但本着说出去又不会少块肉的原则,他们还是打算把今天的见闻回去告诉街坊邻居,而如果要是真的话,那他们明年还不知道会如何的日子也差不多可以好过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