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姬丰道,“为士卒记下军功,积累军功,可以升职。这样,一来,士卒的积极性可以提升,二来,到时候,寡人的军队里,吴人、越人,也可以一同冲锋陷阵,各凭军功升迁,不必担心有吴越之分。只要奋勇作战,那便不计出身。”
“此举,可真是一个大胆的创举啊……”闻言,伍子胥叹道。
继而又道:“这对于士卒们来说是个好消息,也能吸收越人、壮大大王的军队,但却也很有可能、会让吴国的一些贵族子弟心有不满。”
“那批贵族子弟,还同样会对寡人‘吴越一家’的想法有所不满呢!”姬丰略带不屑地笑了笑道,“毕竟,他们恐怕还指望趁着越国战败、越人地位低下,自己以后可以将越人虏为奴.隶。”
“确实如此。”孙武道。
“这也不满,那也不满,寡人的国家,可不是为了事事讨好他们、为他们服wu。”姬丰道。
“那便只有有所取舍了。”孙武道,“臣已听子胥说过,大王有天下之志,既如此,为天下人,那便只有舍弃一小部分顽固之人。正如兵家争锋,亦当善于‘变’而果于‘断’。不过,虽有决断,却也要掌握最好的时机,当断不断,必受其乱,然断之过早,亦会伤及自身,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
“长卿所言,甚是有理。”姬丰赞道,“那依二位所言,接下来该先如何施行?”
“可第一步先拉拢越人,待越人归心、大王的根基不再受制于一部分吴人之后,再编制越人入伍,试行军功之制,”孙武道,“此例一开,越人既有升迁,则将更愿为大王奋勇向前,而吴兵见之,亦会不甘落后。”
“到时,百姓拥护大王,士卒皆愿为大王效命,再将军队掌控于手,又提拔、重用与大王一心之人,渐渐取代不从之辈,纵使贵族子弟有所不满,亦将无力造成影响。”伍子胥会意地接着道。
“好!”姬丰满意道。
“但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孙武道。
“什么问题?”姬丰道。
“大王与那一部分顽固贵族决裂之后,自然也不会放心再用他们的人,那时候,必定在不少方面需要人才。”孙武道,“大王亦需注意举贤荐能才是。——届时,也正好借此时机,举用与大王意见相同之贤才,共治国家。”
“举贤荐能吗……”姬丰微微沉吟。
这个时代,确实有一些能人,像伍子胥和孙武一样,不拘泥于地域之别,哪里的君主更优待人才、重用人才,他们便会去哪里发挥所长。
并且,这些人,因为本身就“择木而栖”,没有明显的地域观限制,所以对于“天下一家”的理念,接受起来也更为容易,若能前来,确实也正好可以瓦解和取代顽固势力的力量,能快速开创新局面。
不过,这好像也不是长久之计。
比起一直招揽,也许,有机会的话,自己也培养一些比较好……?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伍子胥道。
“什么问题?”姬丰道。
“正所谓‘鱼死网破,狗急跳墙’,”伍子胥道,“大王以天下为志,自然也会形成比别人更多的、潜在的敌人,这些人正面拿大王没什么办法,但暗地里下手,却也不可不防。”
“你是说……防范刺客?”姬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