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8章 动用窖里“储备菜”(1 / 2)牧人霖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河兴村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过去,广大村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便会五谷丰登,如果是一年中雨水不调和,或是有个虫灾雹灾霜灾什么的,就会减产减收。

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未出即作、日落也不一定能息,汗珠子掉地摔瓣儿地顺垄沟讨生活,是河兴村人的真实写照,也磨炼了村里人吃苦耐劳、节俭勤快的品格。这些年政策好了,“皇粮国税”也免了,不但种地有了补贴,而且还实行退耕还林、土地整理、水浇地改造等惠民项目,受制于天的境况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受益的不仅仅是贫困户,全体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家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农村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农村生活方式”。就以河兴村为例,除了大米白面,日常的吃粮能够自给自足而且是纯绿色。关于吃菜方面,夏秋季节自不必说,各家园子都能满足,而且还能储存下大白菜、大萝卜、大土豆供冬春吃,还有腌制的酸菜、咸菜作为补充。所以,只要过年能杀口大肥猪保证肉食和油水供应,一正月里不出门买东西也能生活得很不错。

当然,以上所说皆为过去。生活水平往上坡走时人们是越走越高兴,可一旦要往下坡出溜滑儿,没有多少人受得了。这几年,人们的口味吃高了,嘴巴吃刁了,冬季也讲究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再拿大酸菜、大冻梨可唬弄不了喽。

河兴村现在的状态相当于整村被隔离,各家春节前买回的青菜、水果都已所剩无几。特别是王广海家,又无形中增添了三张嘴,年前的储备早已见了底儿,必须动用窖里储存的“秋菜”了。

其实,如今在东北的乡村,有地窖的人家真的不多了,如果说是凤毛麟角也不夸张。

王广海家就是河兴村里为数不多有“凤毛”的、会过日子的家庭。

张淑琴从仓房里找部门一个塑料水桶,进屋对王广海说:走啊,下窖里取些萝卜、土豆。

“啊?”王广海不由自主地出一声惊叹。

“啊啥啊?让你下地窖又不是让你下地狱!”

王广海边穿鞋边说:哼,那也差不多,憋憋屈屈的,下一次一身臭汗。

张淑琴:谁让你把你儿子派给冯元了?对不起,他的活儿就得你干!

王广海斜眼瞅了张淑琴一下,晃了晃脑袋,有了一种忍气吞声的无奈。

吕笛雅看到这一幕,就捅了张沐一下。

张沐这才放下笔记本电脑,说:要不,我去吧?

吕笛雅这个气啊,说道:还“要不”啥?你直接去不就完了吗?你也太肉了,真能愁死个人啦!

王广海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一番张沐,然后说:你啊——还是算了吧,就这满是学问的大肚子卡在窖门儿,上不来下不去的,我们还吃不吃菜了?

张沐被逗乐了,又说:要不——不是,我去帮你在窖口儿接着吧。

张淑琴:算了吧,别把你衣服弄埋汰喽。还是老实在屋整你的材料吧,我和你大姐夫去就行。

吕笛雅:正好有衣服泡在盆儿里呢,我去洗……

王家的地窖挖在了园子的一角,窖口用几捆玉米秸秆压着,搬开秸秆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门儿,是用小木板外加破麻袋片儿做的。掀开小门儿,里层挂着厚厚的、洁白的霜,地窖里一股参杂着泥土和菜味儿的气息暖暖地扑面而来。

敞开小门儿让空气流动了一会儿,王广海才钻了进去。为了保温,窖门儿设计得很小,张沐的壮硕身材恐怕真的进不来。

王广海顺着梯子下到了窖底,边往桶里捡着菜边说:这菜吃得可够快的了。

张淑琴趴在窖门儿往里看着,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嫌人家吃你家东西了呗?王广海,我告诉你,说话可不要丧良心!

王广海知道自己说错了,让张淑琴“听者多心”了,赶紧解释:不是。我巴不得他们多呆些日子呢,多热闹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