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怎么都睡不着,闷热,闭着眼休息,突然听到响雷阵阵,多开心的起床了,起来看雨。响雷让我想到《原则》里有提到的二八理论,80%的事,只用花20%的精力。实际上,朝晖的主模版,5天就想好了,后面的细枝末节,我觉得5个月都不一定能行。该提速了,有些实在不对的,应该在与人交流中,平时休息中寻找突破,硬磕不合理。
发现创始人都睡得好晚,看来都不容易,晚上跟着一位夜猫子聊,早起又跟另一位创始人聊了很久。本来想找一位作为下期公众号文章的访谈对象的,发现聊的是很多,但无法用文章叙述他的职业过程,看起来会很零散。梳理了好几遍,也写不出来他人生那种精彩味儿,就放弃了。
不知道是以前没关注,还是怎么的。觉得今年辞职创业的人特别多。也不是说大家无法融入以前的工作,而是看着身边早一些出来的人尝到了甜头,都蠢蠢欲动,颇有点当年下海经商的大氛围。看着各个城市新区,繁花似锦的孵化政策,各个校园里的创业大赛,都热血沸腾的想成为那只吹起来的猪。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乐,俗话说3年一代沟。我最近遇到的很多创始人,都是跟前辈比,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前辈当时那种机遇了,就想改变现状。比如工程类,如果再早几年,评高工再做顶级项目基本一辈子衣食无忧。可是85年那批,就开始按部就班,单位评高工名额减少,而且评上,也就是高工而已,不会给工作带来质的变化。更不用说我这88年的一波了,想评高工多不容易。更不用说90后那波,有工作就不错了。
然后下午晚点的时候,实在不想干了,看了好几期《合伙中国人》,似乎投资人最关心的就是产品是什么,价值在哪里,门槛和竞争力,商业模式。看了很多期,我的感觉是投不投,当然和项目的好坏有关系,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投资行为给投资人的团队和产品能带来什么。
可以看出,每个投资人都是有自己相对明确的战略布局的,所以有可能你的产品好,但不是他的方向,本质上,他也不认可他看不懂以及不了解的事物。所以产品也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去找投资人,而不是每个都碰碰运气。当然产品好,软硬实力强是根本。
现在我的公众号也就32个人关注,影响力太小了。那天跟朋友聊,也觉得我本来就是素人,还想办这样需要号召力的平台是非常难的。所以有些时候看书的时候,心不在焉,各种想怎么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比如第一步,怎么提高公众号的关注。我想可以和商家做活动,搜集很多消费升级的商家,集中发布信息,以这种方式换取他们帮我推广公众号。
结果老公觉得这个推进很难,而且这样获取的粉丝,跟我最终要形成的朝晖用户相关度不大,爱看消费信息和需要自我提升的并不是两个相关人群。虽然冷水泼的委婉,但是我最近非常缺乏信心,还是很不开心。
最近聊的创始人们都给了朝晖很不错的建议,争取快速重塑商业模式和产品逻辑,拿个孵化器,早点做出产品来。晚上跟团队成员们聊了现状,需要她们一起参与逻辑搭建,周四一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