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实在找不到前辈讨教,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继续看书启发智力。今天重点看完了《从0到1》。其中作者关于自己求学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被鼓励参加“课外活动”,高中阶段,更是想要三头六臂,进入大学发现,10年的努力,只是为不了解的未来填写了一张令人困惑的多元化简历罢了。不管怎样也做好了准备,一个没有目标的准备。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的写照,没有目标,却似乎想要做好一切准备。还是强调那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读这本书,作者讲了很多创业的实际体会,关于朝晖的启发如下:首先针对合伙人,需要让他们在这里都能更进一步,只有他们切身有了体会,才知道平台意义何在,才会在具体工作中自发的推动平台。谦让、互补、认同的集体作用,比个人能力更重要。团队中,一定要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担负独特的工作,通过界定角色可以简化矛盾,也更容易找到问题根源,帮助团队改进。
结合昨天梁宁提到的“高频”,看书里的案例,paypal也是找到了自己的“交易高频”,不是随意增加客户,而是最先赢得最有价值的客户。因此必须界定出朝晖的“高频”。所以,近期除了3分钟稿,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高频”、“小市场”,要努力把朝晖做小。
《从0到1》还提到必须力争做到10倍以上的改进,才能独特。不能针对垄断小市场拿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就无法摆脱恶性竞争。假若无法垄断用修辞虚构的小市场,又无法面对大市场的竞争激烈,就只能消亡。最好的做法就是找到“秘密”,比如特斯拉,清洁技术与其说是环保必需的技术,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
对于朝晖,什么是大市场,可以粗暴的认为所有可以获取信息的交流场景都是竞争,所有可以让自己更进一步的消费方式都是竞争对手。那我要用修辞虚构怎样的小市场,朝晖才能形成垄断呢?
上午确实紧迫多了,但是录下来自己的演说,自己都听不下去。电话找静静,再帮我听听,觉得不对就提意见,然后我重来。反复3次,总算能让她有兴趣听了。一旦进入自己的误区,确实需要有人拉一把,才能出来。
我非常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思维过于发散,情绪过于冲动,专注力不够。很多时候,这个能力给我极大的帮助,但是也经常害我做事拖沓一事无成。刚才整理文档,改ppt,觉得还是词不达意,想着最直接的表达当然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然后脑子一热,又想再做个ae视频。不准备自己动手,准备淘宝看看同城能不能做。答案是不行,做app展示这种,界面图片需要我提供。链接架构这些都要很成熟,跟拍电视剧一样,有剧本,有导演,演员才好就位。
这种思维的快速转移让我经常能另辟蹊径的解决问题,但更多时候,它只是面对困难的一种逃避。知道文档不好整理,ppt不好修改,试图选择视频进行突破,实则还是迂回逃避,不想啃硬骨头。
不是不能天马行空,而是真正的执行阶段还是应该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儿,做好一件再想下一件,不然一直都在捡芝麻丢西瓜,假装自己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