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惊天动地王明明(2 / 2)佩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王明明行礼:“参见王爷。”

“免礼。王大人有公务在身,自去办事便可。”沛阳王顿了顿,语气严厉了几分,“郡主之事小王本不该多言,只是天子脚下,郡主立于路中指责朝廷命官,实在有失礼数……”

差不多一刻钟后,薛问荆总算理解了为什么杜灵蓉见到沛阳王就跟活见鬼似的——她们在翠微宫门前听了长达一刻钟的礼法课,中途沛阳王甚至体贴地给她们找了个荫蔽处,还遣人从翠微宫借来了椅子。

薛问荆可以想见,赵琬听见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怎样憋笑憋得肚子痛。

王明明也稳得堪称大周朝数一数二,整个礼法课的过程中在旁边该勘察勘察该询问询问,高昂的头颅颇有些小人得志的味道。最后是杜灵蓉借口没用晚膳并反复承诺一定找位嬷嬷重新习礼,沛阳王才高抬贵手地放过她们。

一直走了好远杜灵蓉才松了一口气,愤愤道:“肯定是王明明让人去通风报信的!那个小人!”

宋禛毓安慰她:“别生气,也许让人通风报信是皇上呢?”

杜灵蓉心里有气,一回到灵犀宫就嚷嚷着要回正殿打拳泄愤。薛问荆是左耳进右耳出的高手,沛阳王那一大篇话没在她脑子里留过五步路,她只是比较在意一件事:“办案子不是大理寺的事吗,怎么明镜台的人来了?”

她对于朝廷里那些繁复的官职没多大兴趣,对明镜台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几乎所有大周百姓都能随口说出的常识——太祖设立明镜台以监察百官。

宋禛毓耐心解释:“本来的确是如此。明镜台左右两位掌镜御史,左掌镜御史主管监察地方官员,右掌镜御史主管监察中央官员,其实自元章一朝追云宫案后,便有人上奏提议给明镜台增加办案之职,以免案涉权贵导致偏颇。马氏贪腐案后,右掌镜御史手底下便添了秋毫司以查办涉及皇亲贵胄的重案。不过近几年国内治安不错,秋毫司纯只是个名号,偶尔帮刑部理理卷宗。”

薛问荆不懂就问:“什么追云宫案?”

宋禛毓露出了“你还是不是周国人”的表情,“元章六年先帝外出巡游,对一青楼女子唐氏一见倾心,当时简文太后还在世,极力反对将此女带回宫中。先帝当时年轻气盛,便在京郊修建追云行宫金屋藏娇。一直到元章二十一年简文太后过世,先帝才将已育有一子二女的唐氏接进宫来,封为珍淑妃,取视若珍宝之意。”

说到这,宋禛毓故意停下来倒了盏茶细细地品。薛问荆撑着下巴,觉得自己好像正坐在一个前朝老宫女面前听宫廷野史。

“元章二十四年,唐氏的弟弟强抢民女,致使一良家女子悬梁自尽。她爹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将正准备报案伸冤的一家子人给灭门了。当时的大理寺卿是最后一任献国公的长子,帮忙把这事给兜了下来,可后来被当时的右掌镜御史给查出来了。那右掌镜御史向来以铁面无情著称,自然容不得此等草菅人命之事。”宋禛毓想了想,补充道,“当时的明镜台右掌镜御史姓柳,算起来应该是你太姥爷。”

薛问荆一愣,“我怎么没听说有这位亲戚?”

宋禛毓没理她,继续道:“唐家出身下九流,污秽事多得很只缺人查。这一揪便跟葫芦藤似的拎了一串出来。那唐老头子估计是在狱中受怕了刑,稀里糊涂地竟供出三皇子,也就是珍淑妃的儿子私养府兵。”

“这个我知道。”薛问荆抓住了抢答机会,“后来查出三皇子意图谋反。”

宋禛毓欣慰地点点头,“正是。而且在追云行宫还搜出了珍淑妃曾用巫蛊之术诅咒简文太后的证据。三皇子自尽,珍淑妃在翠微宫悬梁,唐氏一族被灭门。”

“等一下。”薛问荆敏锐地抓住了重点,“翠微宫。”

“对,珍淑妃从前就住在翠微宫。”宋禛毓眼神中带着几分玩味,“而且你猜,指认珍淑妃以厌胜之术诅咒简文太后的证据是什么?”

薛问荆心中一动,答案几乎要脱口而出。宋禛毓笑得眉眼弯弯像只小狐狸:“是两个贴有太后生辰八字的稻草小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