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士农工商,工匠的地位虽然排在第三,但实际上是最低的;他们世代为工,想要脱离匠籍极其困难,而且收入微薄,还要轮番服役,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层层盘剥,地位等同于农奴。
试想这种环境谁还愿意真正出力?谁还愿意费劲扒力地去研究技术?
总之这种体制根本不可能发挥工匠的主观能动性,工匠们对上面派下来的差事能应付就应付,应付不了就只能弃家逃亡,因此古代社会的技术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平身为穿越者,自然对这种不把人当人的事情深恶痛绝。
他首先宣布废除匠户制,所有匠户一律改为民籍;同时他设立招聘制,由工官招聘优秀工匠来军中打工,按工匠的技术高低来定下级别、工资啥的,学徒工也按计件制发给工资。
同时他还鼓励有技术有手艺的工匠自立门户开办私人手工作坊,有钱有实力的甚至可以开办私人手工工场,平时为百姓提供各种民用产品,战时接受官府和军队下达的订单进行规模化生产;总之就是计划与市场并行,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在关平看来,除了一些关系到保密什么的重要军用部门,其它工场万不可官办;
就是有再大的资金、再好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干出来的东西和利润不归自己,谁会去认真干?因此官办就代表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铺张浪费乃至贪污腐败,永远也干不好。
关平设立的“经济开发总行”,严格地来讲不能完全算是官办企业,更多的方面应该算是一个管理部门。
虽然上面有官员管理,但下面具体的工作还主要是靠民间力量;官府只是对一些民间力不能及的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等到一切成熟稳定后,这种“开发总行”就应该转成类似工商局这样的专业管理部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关平现在也只能起到一个带头领路的作用,一切还要看后续的发展,希望能有个好结果吧;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有了开始,相信所有事情都会慢慢走上正轨,将来终有生根发芽、瓜熟蒂落的一天。
由于关平的新政,上庸军中的铁器工场初具规模,工匠们每天都抓紧时间打造兵器铠甲和各种军用产品。
中国在东汉时期已经推广了“炒钢法”,至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又出现了“百炼钢”;“炒钢法”和“百炼钢”使得铁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所谓“炒钢”,即是指将生铁加热至熔化或基本熔化状态,在熔池中加以搅拌,古人称之为“炒”,借助空气中的氧将生铁中的碳氧化掉,从而得到熟铁或钢;
不过在古代技术条件下控制碳的含量十分困难,所得到的钢只是低碳钢,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锻打加工。
由此“百炼钢”技术也应运而生,基本的方法就是对原料进行加热锻打、挤去杂质、加强组织、渗碳提高刚度,然后制成器物;
同时要多次加热折叠锻打,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然后还要进行“淬火”以提高硬度。此之谓“百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