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由于年老,所以刘彻允许他除早朝之外的见驾都可以坐:“陛下,据雁门郡守禀报,匈奴前几日对雁门边市进行了侵略。”
“丞相,朕现在不是担心这个问题,朕接到了董宣旭的密奏。”刘彻完就将手里的一个竹简递给内侍,由内侍呈给大家看。
刘彻起身焦虑不安道:“董宣旭,淮南王、都江王都派冉朝直营充当客,有一种要将其拉拢的感觉,还送了一些将领金银珠宝。”
“他可处置好了?”公孙弘很担心,慈形势万不可激化矛盾,否则外有匈奴南下,内有诸侯造反,事情就不好把控。
刘彻道:“他没有问罪任何人,只是将属下收的这些礼给没收了。”
卫青看完密奏思考一阵,此事不可觑,于是道:“陛下,臣的虎贲军随时可以北上,攘外必须安内,陛下此刻必须稳住这些诸侯国。”
现在的局面,考验着刘彻新班底的每一个成员,也考验着新班底的战斗力。
公孙弘似乎不怎么急,他摸着胡须思量道:“陛下,卫将军所言极是,必须稳住,高祖皇帝起至现在分封了三十多个诸侯王。”
刘彻有些不甘心,看来真的要第二次废除推恩令吗?这是帝王的奇耻大辱:“丞相,推恩令才刚刚颁布下去呀,而且是第二次。”
公孙弘也知道,一道法令,两次颁布两次在压力下被废,如果再有第三次,那真就是帝王的窝囊:“陛下,没有别的办法。”
事情确实没有别的办法,诸侯国的核心利益就是国。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刘彻围绕“稳”还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全国设立刺史的事情,看来也要停止。
推恩令代表朝廷与诸侯国争,刺史代表朝廷就是与地方大员争,诸侯国已经动起来,如果再实行刺史,就是把这些地方大员、门阀士族往诸侯国一方推。
公孙弘和卫青都懂刘彻的意思,于是看向张鸥。
张鸥上前一步禀报:“陛下,臣觉得刺史一事暂时就此作罢。”
就这样,刘彻无奈的做下了两项决策,向所有诸侯国下了一道诏书,推恩令只做参考和征求意见意见下派各地的刺史全部召回,以稳住地方。
相当于刘彻前期轰轰烈烈最看好的两项改革,就这样在外有强敌内有恶鬼的形势下夭折了,这是刘彻第二次改革失败。
不甘心充斥在刘彻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他重重的一拳打在桌案上,内心发誓,一定要实现强汉目标,迟早让这些诸侯国消失。
不忍则乱大谋,安内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下来,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攘外。
卫青详细的汇报了从边疆送回来的战报:
北面,
左贤王呼韩特、左谷蠡王伊稚斜、孜然王鲍威尔针对即将入冬的情况,兵分三路南下雁门、渔阳和右北平劫掠物资,当然,这是常态,因为马上要入冬了。
前面了,此时的匈奴还处在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有限,每到冬季,面对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他们只能南下抢劫物资。
虽然匈奴南下是迟早的事情,但没想到龙城之战后匈奴还是按部就班的打劫。
“卫青,你可有信心!”虎贲军毕竟是第一次用,刘彻有信心,但还是问道。
卫青很自信的看了看公孙弘,内心早已激动不已:“首战必胜!”
公孙弘听完满意的点零头,严肃的道:“卫青,各诸侯国可都看着,只要你稍有差尺,他们就会抱团向陛下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