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郡乡下办喜事,是要“背瓢兜”的。“背瓢兜”就是接亲前,新郎邀请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叔伯兄弟去接新娘,而男方的父母、长辈也在迎亲的队伍,他们都要打花脸。打花脸就是扮丑角,用锅底灰加水,在额头画一个火字,寓意红红火火,然后两眼部分画眼镜,画八字胡,下巴也不能空着,脸上还得画上些圈圈叉叉,反正就是画满为准。
画好之后,男方的父亲戴上一块木牌,上面用墨汁写着“烧火老者,正在烧火”的字样,背上瓢兜(一种竹子编的背篼,空隙较大,背沿较浅),在里面放上锅碗盆瓢,手里拿着火钳、木棍等开路,接亲的人用绳子拴着,都背着一个空瓢兜,拿着铜盆、铁勺,边走边敲,后面的叔伯兄弟则抬着空轿子一起去迎亲。
去到新娘家,迎新媳妇,还要唱着四言八句吉祥话:“迎新娘啊迎新娘,新娘漂亮又吉祥,新娘贤惠不贤惠,先给公公烧杆烟。”,新娘这时便要拿出火柴点烟杆,但迎亲的亲戚们是不会让烟轻易点燃,或是吹火,或是摇烟杆,不拿到红包绝不手软。
红包散后,烟点燃了,才让新娘上轿子,由公公用小车拉着轿子游行,公公俗称烧火老者,戴着尖尖帽,后面是男方七大姑,八大爷相互打花脸,头上栓着红花、彩球,用一拫绳子栓着每人的手跟着新娘后面,扶着花轿,敲锣打鼓游行,迎来的是一片一片的欢笑声。
当然途中还有“戏烧火”的人,沿途打趣着公公,还是为了要红包,或是后面拉着车,扯着轿子,而迎亲的亲戚们还得帮着扶好轿子和车子,散红包,一直到男方家里。
由于张仁齐和张李氏都不在家,张义富就省了父母的环节,只邀请了同村的堂叔、表叔、几个叔伯兄弟去迎亲,仲礼、叔娃也跟在迎亲的队伍里,敲着铜盆,背着瓢兜,一片欢欢喜喜的景象,到了宜安村,好一阵折腾,才把新娘接到。
因是喜事,连满仓纵然是看着仲礼和叔娃眼里冒火,但碍于连大力的战斗力,只是躲在人群中阴沉沉的看着。连大力把连鱼儿背出了家门,小心的放在车上的轿子里,又套了另一辆借来的牛车把连鱼儿的嫁妆也一并赶到了张家村。
玉莞听着沿路来的敲锣打鼓的声响,也赶忙让瑞辰把火炮放起来,不一会张义富就骑在牛上,赶着牛车过来了,而连鱼儿被红盖头遮着,微微低着头。
张仁齐两口子不在,连鱼儿的父母早就去世了,高堂便只能空着,众人簇拥着两人,高高兴兴的拜了堂,把新娘迎进了新房。
一般结婚都是吃的晚上一顿,中午草草吃一点就行,而对于年轻人和小孩而已,更喜欢的是闹洞房,云溪郡闹洞房也属于“背瓢兜”的范畴,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秋椒面”。“秋椒面”的“秋”就是云溪郡土话的“烟熏”的意思。
闹洞房这夜,与张义富、连鱼儿同辈的表哥表弟、兄弟姊妹、亲朋好友们都聚集起来。他们先是将两人关在新房里,然后找只罐子,在罐子的底部敲个洞,往罐子里塞些杂草,再放入花椒面,点燃杂草后,用扇子将罐子的底部对准新房猛往里扇,名为“秋椒面”。
而佟氏早在送连鱼儿进洞房时候,就准备好一张湿毛巾,塞到她手里,可以捂住口鼻以防被呛住。传说纣王的妃子苏旦妃是狐狸精变的,最后是用烟熏才使狐狸精现出了原型,自那时起这个习俗就延续下来了。
秋完椒面,接下来继续背瓢兜了。秏鸡猫儿几人将瓢兜取下,里面放入乱七八糟的东西,强行让张义富的长辈们背到背上,还在他们的脸上抹上锅灰,再弄只烂盆子在他们头顶上敲打着,然后簇拥着到,新房里当着新郞、新娘的面说“四言八句”吉祥话。
一般先从公公开始,这四言八句必须要吉利而且顺口,还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比如,公公就说: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恩爱到白头。而其他长辈则可以随便一些,比如:一个瓢兜四个角(音guo),我瓢兜起来找吃喝。总之,说出的四言八句以能让闹洞房的年轻人们满意为标准。公公过关了,便让他去找下家,公公一般都交给新郞的姑爷,姑爷再交给舅舅,一个个往下交,找不到下家的自己就得一直背着。等把新郞的长辈们都折腾了个遍,最后才让婆婆背,婆婆一般不说什么,而是背着瓢兜直奔鸡笼子,从鸡笼子里抓出一只早就准备好了的大公鸡递给他们,一帮子年轻人便欢天喜地地去宰鸡吃去了,闹洞房也至此结束。
张家没有公公婆婆在,村长也算长辈,秏鸡猫儿他们不敢闹族长,硬是让村长也背着瓢兜折腾了半天,才拿着张徐婶最后背着瓢兜抓的鸡,拔毛烧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