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您在哪里?刘师,您在哪里?弟子赵云,请刘师现身一见。刘师,您……”
“刘先生,您在哪里?刘先生,您在哪里?丞相命小的拜见先生。刘先生,您在……”
一连串嘈杂的呼喊声,在山脚下响起,登时传入了刘轩耳中。听着赵云和其他军士的呼喝,他很是疑惑。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能有什么事找自己呢?自己又不擅长治国安邦、行军打仗的,难不成是看上了自己的武力?不过那也不应该啊,自己最多就是一勇之夫,就算自己能横扫千军,但是在千军万马之中,又能顶什么用?
不过见还是要见的,再怎么说,赵云还叫自己一声刘师呢。这可是赵云啊,后世三国迷们的绝对偶像。想起这点,刘轩还有点小得意。
走出自己临时搭建的小木屋,缓步来到山脚下,看着闻声而来的赵云等人,刘轩露出了一缕笑意。
“赵将军别来无恙啊,不知诸葛丞相有何事差遣,竟劳动赵将军亲自前来?”刘轩温和道。
“禀刘师,诸葛丞相日前已返回成都。待处理完朝中诸事后,立刻命末将前来拜见刘师。并恭请刘师,前往成都与丞相一叙。”赵云郑重道。
其实仅从前后称呼上,刘轩就听明白了。赵云想来拜见自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也有事找他。不然的话,赵云也不会在找到他之前,自称‘弟子’。而在说明自己的使命时,又自称‘末将’。
沉思了一会儿,刘轩同意了诸葛亮的邀请。反正他现在刚刚筑基,距离结丹还有一段距离。出去转一圈,也可以巩固一下自己的修为。
三日后,刘轩来到了成都的皇宫中。看着高坐龙椅上的一个年轻人,以及跪坐在殿阶下侧首的诸葛亮,他显得很有些无奈。
不管历史怎么记载,刘禅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而他说的那句“此间乐,不思蜀也”的话,也让他成了后世的一个笑柄。而刘轩来这里,正是在诸葛亮极力恳求下,来给刘禅当老师的。
帝师,说出来很高大上,但也分给哪位帝王当老师。就刘禅这样的,刘轩真是有些提不起兴致,也有些觉得丢不起那人。
但是,在诸葛亮和赵云的一再恳求下,刘轩也说不出推辞的理由。毕竟,历史上刘禅做的那些事,现在不是还没发生嘛。
淡然地看了刘禅半天,直到看得刘禅脸显怒色,却又眼神飘忽,而诸葛亮则眉头微皱,略显紧张时,刘轩忽然开口道:“陛下承续先帝大统,身负百万子民之责。但陛下性情温和,游滞外物,却非明君所为。草民常听人言,活到老、学到老。
陛下虽有诸葛丞相辅翼,却仍需勤学慎思。若有恰当时机,陛下不妨亲临战阵,磨练心智。想先帝戎马一生,方才有此基业。陛下初登大宝,却非安于闲嬉之时。不知陛下,可有此胆气?”
“刘先生,陛下尚年幼,如何能亲临战阵?况天子居中坐镇,方能稳定臣民,如何能够擅离?”闻言,诸葛亮当即惶恐道。
通过和刘轩畅谈,诸葛亮已经知道,刘轩不是能被各种条框束缚之人,心里的很多思想,也都大胆之极。但是这不代表,他能容忍刘轩在此畅所欲言。他能理解刘轩,却怕新皇因此降罪刘轩。
“哦?诸葛丞相是这么认为的?在草民看来,一个国度是否有前途,关键是看掌权者的才能、气魄如何。说句僭越之言,现如今曹魏、东吴、蜀汉,看似三足鼎立,其实并不稳当。
一国之内尚不能万民如一,蜀吴之盟又岂能当真?与其说是结盟,不如说是相互利用更合适。
既如此,强大自身、蚕食敌方,方有机会光复大汉。但是,若要蚕食敌方,就少不得武略攻伐。一国之主若心性柔弱,必将牵绊前方战事。
丞相之才虽强,却不能兼顾所有。因此,陛下若能善理政务、详查沙场胜负,必能免去丞相后顾之忧。
若陛下认为草民之言不足为信,且看陛下之敌手,都是何人。曹丕,堪称雄才大略,且其奸诡之处更甚其父。孙权,虽攻略不足,却守成有余。此二人皆一时人杰,陛下与此二人对垒,不知有何决胜之术?陛下若怠于军政,又如何继承先帝遗志,兴复汉室?”刘轩侃侃而谈道。
“先生此言,未免虚饰其词了吧。朕有相父,必能高枕无忧。先生若无他言,就退下吧。”听刘轩这么说,刘禅当即不悦道。
“陛下,还请恕刘先生失言之罪。以老臣观之,刘先生乃当世大贤,学贯古今。正宜佐助陛下,堪为帝师。还请陛下允准。”诸葛亮恳切道。
“哈哈哈,诸葛丞相太过谬赞。以草民之能,如何能担当帝师?但陛下言若丞相在,则陛下可高枕无忧,草民却不敢苟同。
丞相乃人而非神,以一隅而谋天下,终日操劳军政诸事,体魄早已如风中之烛。若能善加调养,延寿增纪,还可为陛下鞠躬尽瘁。若丞相故去,陛下又将依仗何人?
陛下若想丞相得享天年,就不应使丞相事无巨细,整日奔忙。陛下视丞相如父,却未能尽子之责啊!
草民言尽于此,就此拜辞。”说罢,刘轩洒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