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真的是国外技术比国内的领先这么多?可根据资料查阅,两内配方与国外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王进水有些崩溃了,同样的配方是绝对不可能产生这么不同的差别的。
“师傅,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你看,我们先配的第一个体积都大,后配的几个体积都小。”李西金指着烧杯说。
配方比例一样,时间也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是个很奇怪的现象。王进水呆了,可是,是什么原因呢?
也太奇怪了吧,怕里面的料液不均匀,每个瓶子一开始都震荡了好长时间,没有不均匀的原因。
对了,温度,还是温度,一开始的时候,装料很满,上面的空间小,所以,拿在手上摇的时间很长,后来,摇的时间就短了,我们只关注环境温度,认为瓶子放了一天了,温度肯定是匀一的,谁知,是因为体温的原因,所以,不知不觉中给加热了,对了就是这个原因。
三人兴奋中又连续试了多组实验,把AB组份都先加热恒温一小时,取不同的温度段进行体积试验。有很大的进步,偏差可以控制在5%以内了。
可是,同样的操作条件下,5%距离0.2%还是有极大的差别,还有可能忽略了那些因素呢?王进水实在想不出来了。
中国的产品是仿照国外的资料进行仿制的,因为专利保护,国外会隐瞒一部分的真相,也许,这个是引起国产的产品与国外的产品质量差别的原因,要短时间破译它是不可能的事。
不,只要AB组份是固定的,发泡量就是可控的,这是化学常识,必然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好的控制方法,这跟国内专利没有多大的关系。王进水根据化学常识,作出这样的判断。
只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技术太过深奥,我们必有某个环节忽略了。
“我去资料室查一下资料,你们两个继续把温度曲线做一下,每个温度点作三次,取平均值。”王进水吩咐两个徒弟说。
第一天不可控,第二天体积最大值与最小值控制在5%的范围,这已经亮瞎对面的课题组同事的眼睛了。
王进水在资料室里会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吗?所有人都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