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章 有效含量怎么算?(2 / 2)王者近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析室的主任杨勇过来了,拿出了这五批的分析报告单:

第一批主成份为51%

第二批主成份为63%

第三批主成份为59%

第四批主成份为88%

第五批主成份为72%

常规产品不都是要到96%以上才算合格的吗?这个主成份只有51%~88%,怎么就投入使用了呢?王进水十分好奇,向徐老师提出请教。

产品沸点很高,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好,不怎么易精制,因为是农药,不直接拿来吃的,并且大部分农药性质都不太稳定,所以,对杂质没有进行分离,只是根据主成份的比例进行折算后,得出配方中所需要的药量,这是中国搞农药的惯例,从解放初到现在,几十年来都这么进行计算的,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徐老师这一代人对这个算法深信不疑。

80年代初,电脑还没有进入研究院,质谱更无从谈起,无法象后来的一样进行结构扫描与杂质分析,很少有人有杂质的概念,包括许多学科带头人。

“徐老师,我请教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除了主成份之外,一部分的副反应的产物因为结构类似,也会对草与禾苗有杀灭作用,如果这部分的成份没有选择性的,那么,无论我们怎么调节比例与用量,都会产生禾苗烧焦的现象,只有把副反应的总量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我们的农田试验结果才会准确。根据报道,这个除草剂是低毒的,对人体的危害不大,为什么李家兄弟在喷洒农药时会昏迷,也可能与副反应的杂质有关。

所以,个人认为导致我们的农田试验结果不稳与人员中毒是一回事,都是由于我们的产品里杂质含量偏高,如果我们能把总含量结果提高到美国与德国等西方国家同等的水平,象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王进水指着资料中报道的质量指标说。

“唉,谁叫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呢,很多条件都跟不上,没有分析仪器,没有实验器材,只能因陋就简了。”徐老师深深地叹了口气,从内心的深处,是认同王进水的意见的,可是,实际条件摆在这里,很多情况下不得不向现实曲从。“提纯到96%以上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统一做到目前实验的最好值主成份为88%,先解了燃眉之急吧。我们慢慢来的话,我们的国家耗不起。”

第三次的农田试验选择了含量为88%的小试放大原料进行试验,结果,还是不理想,草除了,禾苗也有轻度的烧焦。

“卢师兄,产品纯度相差这么多,小试放大是你在接收的,对这问题你怎么看?”王进水很奇怪只有五十多纯度的化合物就能够投入下一步的放大了。

“做农药的一惯如此,只关注有效含量,只是以前产品偏差没这么大,最多差三到五个百分点。”

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是农药,兽药也如此,只要有效成份在,其它一切都是小问题。只要不是直接吃到嘴里的,质量略差些又有什么关系呢?直接吃到嘴里的,不会急性中毒,关系也不大,如用一般染料替代食品级染料等,这是大家搞新产品的共识,谁叫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呢?

“可为什么这次偏差特别大,总不能这样的结果就叫我们到桐城去投产吧?”王进水想到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面临这个问题,不寒而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