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槿湘忙摇了摇头,笑着到:“出来就是为了热闹,去酒楼里有甚意思,我看那家铺子就不错。”
一行人顺着顾槿湘指的地方看去,只见那里有一处热气腾腾的摊子,看上去只是个竹棚子,就上面搭着搌布,四根木头柱子撑着四面透风,四方的棚子下也就摆着五六张矮方桌和长条凳子。
摊子则是一个可移动的竹木支架的挑担子,一头儿放置炉灶汤锅,另一头是一个三层的分格子的货物架,分别放置着各种放着食物的竹篾和碗筷,各种调味罐子等等。
此时那一头的一大一的两个炉锅上正热气腾腾,偶尔飘过一阵香气,在一旁的架子上馄饨一个个跟元宝儿似的,还有那各色的珍珠汤圆子,还有一些油炸果子和糖三角。
周氏有些顾虑,也不是怕着路边摊不干净,而是怕这寒地冻的两个孩子冻着了,顾三爷却是觉得这样也好,更有野趣儿。
周氏见他们父子三人都有意动,便也只好不再多,一众人走了过去。
那摊子是一家三口开的,一名中年妇女在灶头忙活,一名中年大叔在一旁劈柴,一个嗓子甜美的十一二岁的丫头见顾家一行人过来,瞧见她们衣着华贵,赶忙上前问好,并且拿出干净的帕子,快速的把桌子凳子擦了一遍。
待一众人坐下后,本来只有一两桌客人有些冷清的棚子里立刻坐满了。
顾三爷要了一大碗馄饨,周氏和顾槿湘则是一人一碗珍珠元宵,顾锦荣要了一碗馄饨一碗元宵,还要了那几样儿炸果子和糖三角尝尝,剩下的丫鬟婆子和厮们也都各自要了吃食。
这家摊子的一家看起来都是憨厚老实的,丫头记下后赶忙句客官稍等,就跑去帮着那妇饶忙,麻利地将馄饨下了大锅,汤圆子下了锅,只见那元宝似得馄饨在锅中煮了一会儿,很快便一个个鼓着肚儿在水面上打起了滚儿,汤圆熟的更快,五颜六色滚了一锅,那妇人拿出几个大碗,几个碗连汤带水的舀了几碗。
汤圆的碗中点了几滴自制的糖水儿,馄饨的碗中则是剁碎的葱花、虾皮、紫菜、麻油调配进去,一时间整个棚子便香气四溢。
吃食端上桌后,顾锦荣只是闻了一下便食指大动,又见那馄饨饱满可爱,五彩元宵圆润好看,便笑着:“这手艺还真是不错!”
顾三爷也点点头:“酒楼里讲究的是浅尝辄饮,唯有这摊贩才能找到饮食的妙趣,想吃什么应有尽有随心所欲而且不用与人谈诗论道推杯换盏。”
顾锦荣却是不理会他爹爹的一番酸儒之气,他拿起勺子舀上一个馄饨,只见那馄饨皮薄如蝉翼,还能隐隐看到里面红红的肉馅,再加上白翠相间的葱花、黑紫色的海菜,粉嫩的虾皮,麻油做浇头,一嗅起来就算刚刚吃了不少东西,也还是令人馋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