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四章 殿试(2 / 2)十里西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听到小琴叹气,炘儿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难以置信地自言自语道:“这,这,怎么可能,治哥儿怎么会没中。”

说着,炘儿难过地差点要哭了。

“嘻嘻,小姐,谁说了没中的,呆头鹅中啦!哈哈!”

“呀!死丫头,你,你,真是吓死我了,气死我了,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炘儿着实被小琴骗的不轻,举起粉拳就要捶打小琴,喜滋滋地说道:“我就说呢,凭治哥儿的才学,怎么会不中。”

“小姐,人家大老远跑腿给你报喜,你还打人家,哼,心里只有那个呆头鹅。”

“好啦,你吃什么干醋。”炘儿一把搂住小琴的肩膀,掩饰不住的喜悦写在了脸上,“治哥儿中了就好,中了就好。对了,你溜出去没让阿娘知道吧。”

“没,夫人不知道,我可不敢惊动她,要不然我非得挨板子不可。”

“唉,”

炘儿叹了一口气,经常溜出去的事情被家里老娘知道了,结果被臭骂了一顿还禁足,这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自己的心上人。

……

叶治高中的喜讯让整个韩府陷入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梁红玉真的比自己亲弟弟中举还开心,全府上下所有人都给了十贯的喜钱。陈有贵也欢喜地不得了,打算在望湖楼搞什么大酬宾呢。

“小治,赶明我给你大哥去封信,把这好消息告诉他,你也给家里阿爷阿姥带个信,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我看家里的门槛就要被提亲的人踏破了。”

“咯咯咯咯……”

梁红玉的一番话引起了身边一帮婢女的嬉笑,那些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看着叶治都两眼放光哩。

叶治被笑得有点不好意思,连忙说道:“嫂嫂,不急不急。还有殿试呢,等殿试后定了甲次,再跟韩大哥说也不迟。”

“嗯,也对,那就等你点了状元再说。对了,什么时候殿试?”

“榜上说定在月二十二殿试,到时候会有专门的书报送来。”

“那你可得加把劲,大伙就等着你高中魁首哩。”

“呵呵,状元又不是大白菜,哪有这么容易,说中就中。”

叶治挠了挠头,低调,一定要低调。

第二日,入闱殿试的喜报就到了太学,此次太学有近三百人参加省试,一共入闱十六人,比例已经是很高了,不过可惜的是庄珑和王十朋都未上榜。

殿试是科举考试最华彩的乐章,殿试前三天,要宣押知制诰、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殿试只考策,限千字以上。

殿试这天一早,梁红玉亲自把叶治送到了东华门外。

殿试的安检比省试还要严格,身上有无绣体私文都要查看,东华门外一个个细细地查验了,才由侍卫班直领着到殿试的考场——集英殿,集英殿的殿庑下早就排好一张张桌椅,考生们陆续按位置入座。

入了座,考试官再次一一查验了考生的准考证,到了辰时中,随着一声“放卷”的号令,殿试正式开考。

叶治拿到卷子一看,今年的殿试策题只有寥寥两行字:“卫鞅变法而秦独霸,王莽改制而新败亡,事同而功异,何也。”

考题核心是论变法,变法是当下人人都在谈都在说的热门话题,题目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比那些冷门的话题要更难。

因为这样的题目往往容易大众化、套路化,那也就意味着区分度不高,很难在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

好在殿试的时间充分,可以慢慢地构思,而且殿试比省试有一点不同,答题用的卷子是考生自己带的,可以先在空白卷上打打草稿,叶治上辈子就养成了列提纲的习惯,这比打腹稿强多了。

按照题目来说,有很强烈的清算王安石变法的意味,但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陷入到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僵化思想中去,毕竟题目中有商鞅变法秦独霸的内容,关键的落脚点还是如何因时而变。

随着一层层剥丝抽茧般的深入思考,叶治心中也逐渐有了答案,中午吃过殿直提供的午饭,稍稍闭目养了一会儿精气神,叶治开始正式动笔。

叶治的答题思路受上辈子的影响非常大,先是分析了商鞅变法和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一成一败的原因和得到的经验;再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深刻教训在哪里;接着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社会发展论下不能一成不变,关键在于如何变。

并从如何研判大势,如何因时因势而动、精准施策,如何得人用人,具体执行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何才能变的成功。

最后,再指出当前形势下朝政一些得失利弊之处,以及自己的对策建议。

宋朝皇帝特别这一块内容,以显示自己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之风,甚至有人在殿试卷中对皇帝提出激烈的批评也不以为忤。

仁宗嘉祐六年,二十三岁的苏辙参加制科考试,仁宗问策数十条,包括询问对“阙政尚多”、“浮费弥广”等问题的见解。苏辙年少轻狂,对策七千言,矛头直指宋仁宗,说“窃闻之道路,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陛下赋敛烦重,百姓日以贫困,衣不盖体,则是陛下未得以财结民也。吏之不仁,尚可以为吏之过;赋敛之不仁,谁当任其咎?”

在苏澈的笔下宋仁宗简直成了昏君,这篇直言不讳的策论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有人提议:“陛下恭俭,未尝若是。辙言狂诞,恐累盛德,乞行黜落。”

但宋仁宗极力回护苏辙,他说“朕设制科,本求敢言之士,辙小官,敢如此极言,特与科名,仍令史官编录。”并未降罪,反而授予苏辙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