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商议已定,李廷栋和吴为两人便开始分头行动,李廷栋立即拟好奏折上报南京户部衙门,请求南方各州县筹措耕牛支援淮北战后重建,当然按照双管齐下的计划,在向朝廷求援的同时,李廷栋也派出人手立即奔赴临近州县采购耕牛,以解淮北耕牛紧缺的难题。
而吴为则将此次太和一役的战功人员汇编成册上报南京兵部衙门,李廷栋作为太和县令受到崇祯皇帝亲自嘉奖,自然与有荣焉,可太和一役参战人员多达数千,除去八百新兵,更有数千普通百姓自发的走上城头与来犯之敌搏杀,这些饶功劳和名字一样值得每个人铭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有军功自然就有死亡,八百新兵经此一役,光阵亡就将近三百人,还有将近一百人因为重伤不得不永远的退出军队,一场仗折损近一半人,此战不可谓不惨烈,可残酷的战争如那熊熊烈火一般,将生铁当中的杂质烧了个干净,留下的是真金是火种。
人类的治愈能力有时候超乎想象,一个月前太和城下尸横遍野,满目疮痍,可如今再到太和城头若不仔细查看,根本想象不出一个月前发生了一次如此惨烈的攻防战。城头的鲜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可那些为太和献出自己生命的年轻人却不应该被遗忘。
太和县城西南五里处有一山,山上树木繁盛,不远处的沙颍河从山脚下流过,正是一处绝好的风水之地,而太和之战阵亡的三百将士就安葬在这个山坡上。
再过几日李廷栋就要离开太和到颍州区赴任,可在离开太和之前,李廷栋特意抽空带上幸存的将士以及太和城内的绅士百姓一同来到这山坡上祭奠英雄。
坟土未旧,白幡犹在,随行之人眼见这如林的白幡,个个心怀悲戚。
“立定,向阵亡的将士行军礼。”
郑汉明领着四百多老兵在坟前立定,尔后领着众人向长眠于茨战友们行了个军礼。
军礼完毕,李廷栋登上简易的高台,开始了今日的祭奠。
“崇祯八年,贼军纷起,四面而袭敌众我寡,城郭不坚,形势之危,犹如累卵!然城中诸将,尽皆戮力,城中士卒,万众一心,八百之数,战敌数万,厮杀竟夜,犹自不歇,威寒敌胆,难做寸进!惜我壮士,三百一十二人,坚守城池,捐躯疆场,烈烈之风,英灵之气,充斥地,与日同芒!”
“廷栋不才,率众致祭,惟以此文,悼君之殇以寡击众,以弱胜强,放眼古今,亦可标榜君若有灵,享我烹尝,忠义之身,世代荣光!”
祭文乃是吴为操刀,文采斐然,不过李廷栋朗读之时想到那惨烈的一幕幕,不由心生悲壮,祭文读到最后,李廷栋已经双目含泪,声音哽咽,祭台之下的士兵更是泣不成声。
祭文读完之后,李廷栋端起美酒装备敬这三百将士一杯,可当李廷栋将那碗中美酒尽皆洒下之时却是霎那间风声大作,把白色招魂幡吹得高高扬起、呼呼作响,仿佛那三百多阵亡的将士此时此刻依稀听到了自己主帅的召唤,前来向自己的主帅报道。
四周士卒见到如此场景,纷纷发声大喊:“魂兮归来,魂兮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