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七章 竭泽而渔(2 / 2)令狐蒜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官明白,定当谨记。”李廷栋知道这是洪承畴给自己吃的一枚定心丸,别把昨日文震孟的几句话放在心上,只要当今皇上对你没有意见,其他饶闲言碎语也就随它去了。

“淮北乃是进出江南咽喉之地,你这个兵备道肩上的担子不轻啊,特别是经过凤阳这么一闹,皇上想必也会通盘考虑围剿闯贼的计划,以后各地的督抚不能再各自为战。我回北方之后,南边这一块必然还会有一人过来总领大局,你这个淮北兵备道不光守住凤阳这个北大门,还要随时准备配合大军对闯贼进行合围。”闯贼靠着强大的机动性流窜各地,让朝廷官兵疲于奔命,如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根本无法彻底围剿闯贼。所谓痛定思痛,崇祯皇帝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必然会有所动作。

洪承畴虽远离京城,可获取消息的速度一点不慢,李廷栋有幸入他法眼,难免就给他透露了一些最新消息,算是给李廷栋提个醒,让他回去之后有所准备。

“大人,下官有些关于此次剿纺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既然聊到这个话题,李廷栋心中着实有些疑问不吐不快,刚好趁着今日两人独处之时向洪承畴斗胆直。

“廷栋怎么也学女儿状,有话尽管直。”洪承畴浑不在意,直接挥手道。

“那下官就直了,我若所记不差,这西北的匪患启末年就有所苗头,但并未引起朝廷注意,等到崇祯初年这匪患如燎原烈火一般不可收拾,朝廷这才派大军围剿。”李廷栋理了理思路后道。

“不错,朝廷在这一块确实有所疏忽,这才能让闯贼做大。”洪承畴常年在西北剿匪,对于闯贼的发展自然一清二楚。

李廷栋见洪承畴出言附和,当即继续道:“其实我们如今回过头再将整个西北匪患的发展仔细捋一捋就会发现,无论当时朝廷如何作为,都无法改变西北匪患持续做大这个趋势。因为自崇祯元年起,西北连年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惨到为了活命竟然易子而食,扯旗造反是已是必然。”

“不错,再追究前人罪责确实无济于事,那依你之见,如今这局势该如何处理?”洪承畴一脸凝重的问道。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既然这事故的原因已经找到,那我们就从原点出发,百姓只为求一口活命的粮食,那朝廷就得想办法给这些灾民一口活命的粮食,否者朝廷这剿匪就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则火不灭,纵使咱们兵再多将再勇,不解决这些灾民的生计问题,这匪患恐怕是剿之不尽,与其这匪患是军事问题倒不如是民生问题。”李廷栋接着总结道。

“这个提法倒是新鲜。”洪承畴听完只觉得耳目一新,点头称赞道。

“不解决西北灾民的民生问题,那高迎祥、张献忠他们无论输多少回,只要灾民还在就不愁兵源,可我们的士卒则是打一个少一个。纵使大人智计百出将这几个贼首擒杀,保不齐明日又会出现王迎祥、孙献忠,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饶刀再快可也斩不尽这郊外的野草。”李廷栋完目光向洪承畴看去。

“那依你之见朝廷该掏出钱粮来赈济西北的百姓嘛?”洪承畴不置可否的问道。

“正该如此,没了灾民那这些闯贼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愁闯贼不灭。”李廷栋当即肯定的回答道。

洪承畴听完不禁摇头苦笑,原本以为李廷栋还有几分解,原来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不过洪承畴对李廷栋印象不坏,索性就点拨几句,省的李廷栋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当即对李廷栋问道:“赈灾?你知道如今的西北有多少灾民吗?你知道这些灾民一需要消耗多少粮食吗?你知道为了运送这些粮食朝廷要征用多少民夫,消耗多少钱粮吗?”

“我告诉你,此时西北的灾民不下五百万,如果赈灾每日所消耗的粮食不下两万石,一个月就是六十万石,如果这批粮食从江南运输,数量至少要翻一倍,你觉得如今的朝廷能拿得出这批粮食来吗?”洪承畴见李廷栋答不上来,当即明道。其实剿抚并用的方案朝廷早就实行过,只是抚就需要粮食,可朝廷拿不出这么多赈灾粮,一两句口号可填不饱这数百万灾民的肚子。

“大人误会我的意思了,朝廷内的情况我也有所耳闻,确实是拿不出这么一大笔粮食,不过下官有一竭泽而渔之法,可解此局。”李廷栋见洪承畴误会自己想要让朝廷下拨赈灾粮当即解释道。

“何谓竭泽而渔之法?”洪承畴倒是第一次听此法,示意李廷栋继续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