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理想就要努力去奋斗,而刘秀的奋斗历程便是从长安太学开始的。
可是,刘秀刚来到长安便遇到一件棘手的事。一个字,钱!
长安是当时的全国第一大都市,在这里吃、住都是很昂贵的。后来的诗人白居易未成名的时候去长安,当时就有个文学老前辈顾况曾经对他说过:“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这一点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古代在大城市生活的艰难,尤其对乡下贫苦出身的学子来说。
吃,刘秀和朱祐舍不得吃太好的东西,每天仅填饱肚子即可。住,他们找了长安比较偏远,条件也比较差的客栈,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睡,成了名副其实的“好几友”。
即便如此,刘秀和朱祐就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天也要在长安花费五十钱左右。对他们来说,这就是花钱如流水……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在这个时代上太学就好比后世上大学。
后世的大学生们这四年大学上下来,都是父母用真金白银堆砌出来的,要说真学会一身本领的,那还真没几个,只不过是用四年的光阴和金钱换来了一纸文凭,运气好的还能捡个对象。
而九岁就没了父亲的刘秀上太学谁供呢?大哥刘縯?那可是个抛家舍业,一心只想干大事的主,他不朝刘秀要钱花就不错了。
刘秀上太学要花的钱,只能自己挣!自给自足,或者叫勤工俭学。
说到挣钱,刘秀很快又把目光锁定在那辆驴车上。驴车不仅可以载人,也可以帮人运货。
于是,刘秀、朱祐,还有他们的几个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同学韩匡、景衡等人便利用课余时间轮流驾着驴车出去拉活,帮人送货,用赚来的钱维持在长安上太学的花销。
每当朱祐驾着驴车出去拉完活,收了满满一袋子钱,咧开嘴笑着,一脸憨像地对刘秀说:“嘿嘿嘿……阿秀啊,你可真有办法,这鬼点子你是咋想出来的?”
那个时候,刘秀就在心里暗自嘲讽道,傻吊,这在我们那个时代,叫“快递物流”。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什么的,所以只要刘秀的太学一毕业,那便是当时的最高学历。
而刘秀学的专业名叫《尚书,听起来有些高大上,最起码比他前世学的那个什么农业种植科学与技术听上去高端。
刘秀的授业恩师名叫许子威,在朝中任中大夫,是一个温文儒雅的中年男人。
说起官名,王莽这个喜欢改革的家伙不仅改地名,改货币,甚至连官名也统统改了个遍。
比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光禄勋为司中,等等。
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改为宰,等等。
至于上课的地方,没有粉笔和黑板,只有书简和几案,环境十分优雅,有点像后世的大学殿堂,这让刘秀有种前世回到大学岁月的感觉。
几案很矮,案前是没有椅子和小板凳的,只放了一个垫子,学生跪在垫子上,然后坐在自己的小腿上,这是这个时代的坐姿。
还有一点,进教室之前是要脱了鞋,穿着袜子进来的。
有的时候刘秀就在想,很奇怪,一屋子人把鞋都脱在门口,穿着袜子进教室上课,会不会弄得满屋子臭气熏天。
还好,不是这样。可能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袜子不是那种紧身的,而更像是一种布袋子似的玩意儿。这玩意儿虽说穿着不舒服,可是不捂脚,脱了鞋竟然也闻不见多少臭味。
案前摆着书简、笔、墨、砚台,刘秀就聆听起老师许子威的朗朗读书声,还眯着眼睛,摇着头,嘴角微微上扬,一幅很惬意的样子……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就在刘秀神游天外,仿佛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见正在给阴丽华吸“毒血”,开开心心的时候,许子威却突然闪到了他的身旁:“刘秀,你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啊?老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