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战国姓与氏与名(一更)(2 / 2)落笔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我们走着说吧,其实女子就像我等庶人一般,她们一般是没有名的,而庶人男子则没有姓。至于为何魅姜姑娘会叫此名,只因“姜”一字并无特殊含义,它只是用来表达女子容貌美丽秀雅罢了。也就说任何女子都可以用“姜”字,除此之外,还有姬、女、母、媪,妪等姓后缀都同“姜”拥有大概的意思,都是女人,女子的意思。可它们却不属于名……”

胖山讲得很细,某人则是听懂了个大概,举个例子说说关于女子在这个时代的“姓名”构成吧。

就拿一女子出嫁前和出嫁后的姓名对此,大家就可以轻松读懂这个时代的对于女子称呼的问题了。

女子出嫁前,她们需要在姓或氏的后面加后缀构成我们所说的“名”,可这严格来说不属于姓名,只是一种称呼而已。如孟姜,吴姬,洛女等。

这里“吴姬”的意思呢就是:从吴地来的那个女子;“孟姜”的意思是:姓孟的那个美貌的女子。姜,是用来形容女子貌美的形容词。

待女子出嫁后,她们则需要改为丈夫的姓氏,直接在前面加夫家的姓氏。

这就像现代的某个岛国一样,他们至今还保留这样的传统,所以说他们要说和华夏没关系的话,那真的就是白日见鬼了!

如蔡智姬,赵庄姬。“蔡智姬”的意思是:嫁到蔡家或蔡地的那个智家女子。而“赵庄姬”的意思是:嫁到赵地的庄地女子……

而且这个时代的姓,氏其实是两种意思,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意义,不像后世那样,已经把它们混为一谈统称为姓氏。

在这个时代有着“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的说法。

也就是说,姓是用来区别血缘关系的,加强同姓之间的认同感,促进内部团结,增强总体竞争力。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同姓结婚,后代不会繁盛。

原来早在春秋之时,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了近亲结婚带来的危害,果然老祖宗的智慧不是盖的。

由于这一认识,周人便特别强调了“同姓不婚”原则。

比如说,当时的周王是姬姓,在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中,也有许多姬姓国家。

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允许通婚的,他们只能和别姓诸侯通婚。

而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度,贵族分为大宗和小宗。

比如周王室,嫡长子是太子,自然是大宗,那可是以后要继承王位的,而别的儿子自然也就成了小宗,他们或许会有自己的封国。

但是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高低贵贱的分别,毕竟真正的天子身份才最为高贵,其他的同氏一族也只是附庸罢了。

……

这些便是这个时代人的姓与氏与名,如果某个大兄弟也穿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可别忘了老夫的好心提点,避免关键时刻出糗丢脸,甚至是落了性命!

既然搞懂了她们的姓名构成,那以后魅是不是要同老夫姓宁了,也就是“宁魅姜”。

“宁魅姜?emmmm,这也太难听了吧,不过还好,嘻嘻”某人喃喃低语,一丝幸福的喜悦爬上嘴角。

“老弟,你在说些什么呢,快走吧,我估计要得到你所说的面粉多少要费些气力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