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米?进宫?
听到刘贞亮的话,李煜看了看门外的日头,大约是早上九点左右,按常理此刻李适正跟朝臣们议事。
“老刘,可知是合适宣某?”
“河*南道大旱,群臣束手无策,故而陛下召李儒林进宫,以商对策,李儒林还是马上随咱家进宫吧。”
河*南道旱情,李煜知道得并不多,既然李适召他入宫,那就顺便看看如今朝堂上的局势如何,倘若还有一些明辨是非的大臣,那他就不妨再做一回出头鸟,倘若全是趋炎附势之辈,那就当哑巴好了。
李煜一边穿官服,一边盘算着。
大殿
群臣依然议论纷纷,所有人的目标都指向了李适,劝说李适开内藏,开含嘉仓赈济黎明,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捐献自己的钱财。对于大臣们的议论,李适充耳不闻,闭目养神。
“儒林郎,李煜进见!”
内侍的一声宣,打破了朝堂上的局面,群臣停止了议论,李适睁开了眼,目光全都汇聚到了大殿门口,都想看一眼这个发明出“重光筒”,让“醉人居”起死回生的人究竟长什么样。
只有李诵的表情有些纠结,之前听取王叔文的一些汇报,在谈到“醉仙居”时,他对“醉人居”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竟然毫无办法,这让李诵心里格外的憋屈。
寡人将御厨都调遣给他用,他竟然打不过一个小小的醉人居?如今阿耶那边花销颇多,‘醉仙居’必须要实现盈利,不然他这个王侍读就回家抱孩子吧。
想归想,李诵还是没有给王叔文下最后的通牒,这件事怪不得他,怪只怪李煜这个年情人不按常理出牌。
李煜是第一次走进大唐的朝堂,当他跨过大大的门槛,进入大殿时,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到了他身上。
“竟如此年少?”
“十六岁得陛下封儒林郎,大为不妥。”
“一个乳牙未掉的孩子,能有什么办法?”
……
郑珣瑜以手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看到李煜进大殿之后从容自若,丝毫未见第一次进朝堂的慌乱,心中一亮,“此子难掩聪慧之资,将来必成大器。”
李适对这个少年也起了好奇知心,虽然封了他儒林郎,但是他也是念在发明筒车有功,才给他个散官做做,也没有让他进宫谢恩,如今见满朝文武对他的态度不一,竟然萌生了他有可能会解决河*南道大旱这一难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