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历544年。
商周两国在孟津战场上展开了又一次大规模友谊切磋。
岐周方面由姬昌、姬发领衔,实际上是由姜尚全盘指挥。
殷商方面,则是子仲、飞廉领衔。
不是头一次了。
两国都是驾轻就熟。
迄今为止,殷商在孟津战场保持对周不败。
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战绩。
而且,每一次殷商方面出战的都是子仲和飞廉。
不对,有一次是飞廉的儿子恶来替代了飞廉。
不管怎样,都是老对手了。
战场也是一样的战场。
结果会不会也一样呢?
很可能会的。
其实,这不难判断。
岐周在硬实力上,是与殷商存在明显差距的。
这是公认的。
就连街头的三岁小孩都知道,岐周打不过殷商。
尽管如此,岐周还是要打。
这样看来的话,岐周还真是有一股作死的精神。
或者说,岐周是非常坚韧的,很有冲劲的。
总之,岐周勇气可嘉。
其实,就应该这样。
你不努力一下,就永远不知道你是真的打不过某些人。
然而,勇气并不是最有价值的。
只有勇气,是打不了胜仗的。
战争,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团体活动。
一定要强调结果。
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往往能改变历史,改变世界。
姬昌,今年82岁了。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或许,这就是他有生以来最后一次和殷商执事。
男人,一定要以战斗的姿态作为结束。
真正的男人,不需要怜悯,不需要同情,只需要一颗战斗之心。
无论胜败,都是真的猛士。
姬昌,老而弥坚。
他虽然已经82岁了,但他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梦最初开始的地方。
他欣慰地听闻文丁的死讯,微笑着迎接帝乙的落幕。
这本应是他的时代。
可他,被帝辛打败了。
他败了。
这不能接受。
他是和帝辛的老子、老老子同时代的斗士,怎么可以败给帝辛这个小辈?
这怎么能发生?
他败给谁,都不能败给帝辛。
即使在羑里监狱住了十五年,他也没有认命。
他始终相信,他是可以打败帝辛的。
他必须要打败帝辛!
他还能再等五十年吗?
不,他不能再等了。
他见证了文丁的死亡,又熬死了帝乙。
他还能再熬死帝辛?
这不现实。
帝辛并不是一个病秧子。
那家伙,一手殷商王座,一手青铜长剑,既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又能在王座上运筹帷幄。
帝辛,并没有短命之相。
最可怕的是,帝辛比他姬昌年轻!
年轻得多!
姬昌没有那个自信。
他没有自信比帝辛活得久。
如果他真能再活五十年,或许真的能熬死帝辛。
可如果那样的话,他将遭遇的帝辛的儿子。
难道还要熬下去吗?
不!
必须主动出击!
即使岐周比殷商弱,也要继续打下去!
继续打下去!
姬昌现在的想法很纯粹。
他就是要争一口气。
他被帝辛关了十五年,他要出这口气!
最好,他也把帝辛逮住,关个二三十年。
可惜,这个想法太过遥远。
打下孟津,也算是出气了。
姬发的决定没有脱离他的预料,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出兵提议。
他的这个儿子,他非常清楚,一旦有战争的可能,他的这个儿子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现在就是这样。
他是岐周国父,姬发是岐周之主。
上阵父子兵。他们这一次,必须赢!
岐周的八万大军开到了孟津地界。
望向高高的邙山之巅,无论姬昌还是姬发,抑或是姜尚,都颇为感慨。
他们,不止一次地来到这里,但最终却没有一次登上那片巅峰。
现在,那片巅峰,一定站着他们的老对手。
一定是的。
姬昌父子和姜尚的预料不错,邙山之巅的大本营重新启用。
子仲,在岐周大军集结到两国边境之前,就搬到了邙山大本营。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
他要守护孟津,就压上了他的所有身家。
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是殷商二哥。
他永远不会离开邙山大本营,直到战争胜利之前。
飞廉,也抵达了邙山大本营。
不同以往,这一次,飞廉在开战之前就抵达了战场。
殷商,已经不同往日。
殷商,比二十年前的殷商更强大!
飞廉再一次出征。
这一次,不是恶来。
恶来在泰山封锁线。
殷商现在是左右开弓。
实际上,今年,帝辛无意发动大规模战争。
他的殷商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
他要用这种优势,一步步压垮对手。
他要通过绵绵不绝的经济制裁,汲取对手的财富,瓦解对手的力量。
他要不战而胜屈人之兵!
这就是帝辛的目标。
争取最高性价比的较量。
放还姬昌,是他的一步棋。
原本,他意图让姬昌回去和姬发产生内斗,进一步瓦解岐周。
可惜,事情并不如他所愿。
姬昌,终于不是昔日那个岐周之虎了。
姬昌老了。
帝辛听到姬昌接受姬发的国父尊称时,就叹了口气:“姬昌的时代落幕了。姬发,竟然蹿得如此之快!连姬昌也压不住!”
这是比较令人吃惊的一件事。
利用姬昌镇压姬发的图谋,算是失败了。
但这不值得伤心。
帝辛也从来没有把宝压在这里。
这只是附带可能产生收获而已,没有触发附带效果的话,也不是不能接受。
实际上,放还姬昌,最大的意义还是避免姬昌死在殷商。
换句话说,这一手法,是为了最后利用一次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