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塞德之所以不能理解陈路说的“侠”,是因为这个世界并没有武侠这一概念。
武侠,来源于地球上东方大国的一项特产,它的诞生,其实是和儒家文化所密不可分的。
周武王《剑铭》中曾有云:“带之以为服,动必行德,行德则兴,倍德则崩。”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强调“以仁德为武”,也就是将儒家的“仁”与侠客的“武”相结合。
所以这一段话,也被认为是东方大国“武侠”这一概念的起源。
此后春秋先秦时期,“侠”被单独从“士”的阶层中分离出来,开始了与“武”的结合,这也是“武侠”这一概念正式被确认并逐渐流行开来的时期。
法家创始人韩非子在《五蠹》中曾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段话虽然有所偏激,但它却很好的证明了“侠”与“儒”同出一源,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武”在东方大国不再单纯只限于武术、搏击、格斗术,它还融合了儒家“仁”、“义”、“道德”的理念,因此“武”也脱离了单纯的肉体范畴,开始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个时候,习武被认为是锻炼身体、追求人体极限的一项运动,不再被看作是打打杀杀、以暴制暴的一种低俗行为。
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概念,也开始在这一时期萌芽并逐渐成型,最终成为了东方大国“武侠”这一概念的指导纲领。
所以这时候的武侠,已经不再仅限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个人道德范畴,它开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名族象征,一种独特的群体潜意识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完美的民族情结。
所以说,要理解东方大国的“武侠”,就必须先理解他们的文化。
如果没有“儒”,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武侠”。
而在达沃德星球,儒家文化是肯定没有的。
正因为这种情况,所以在达沃德星球,“侠”也就不再被赋予更多的国家民族大义,它的流行概念,还停留在西方中世界“侠盗罗宾汉”那样的境界。
劫富济贫、惩奸除恶,和腐朽的统治阶层作斗争,这就是达沃德星球上的人对于“侠”的理解。
也正是因为如此,怀特塞德才会感到迷惑。
这都什么年代了?
世界都进入网络化社会了,贪官污吏虽然没能彻底清除,但至少不像中古世纪,敢明目张胆的欺压老百姓了,这个时候,你还跑过来跟我说什么“侠”?
难道是要让我们天方商城跟政府作对,劫富济贫,做一个商界的“侠盗罗宾汉”?
看着怀特塞德迷惑的眼神,陈路很快就猜到了他心里所想。
“哈桑先生可能不是很理解,这没关系,我会详细的向你阐述我心目中的侠!”
陈路知道这个时候可不能客气,如果不能尽快为怀特塞德释疑,那他之后所讲的一切,都会成为废话。
于是他定了定神,问怀特塞德:
“请问哈桑先生,在您心目中,侠是什么样的?”
怀特塞德想了想,回答道:“你说是劫富济贫的好汉,还是说打家劫舍的绿林?”
陈路笑了笑,嘴角浮现出一抹淡淡的浅痕。
“看来在哈桑先生的心目中,侠就是以武犯禁,自由散漫,聚啸于山林之间的那种武人,是吧?”
怀特塞德耸了耸肩,反问到:“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吗?”
“我倒认为并非如此。”陈路忍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