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的老者,面黄肌瘦的青壮,衣衫褴褛的妇人,这一幕幕景象郑长生看在眼里,如鲠在喉。
要说他们这些人懒惰吗?不,他们都是勤劳的人民。
可是为什么生活的状态这么的悲惨,悲惨到让人绝望呢。
这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整个社会还没从元末战乱中恢复元气。
农民嘛!除了会拾掇土地,从土地里刨食吃,他们几乎是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来源。
土地也并不肥沃,每年所出有限,根本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
这就是矛盾点所在,当郑家大院的招工告示贴出去之后,他们这些人怎么能不疯狂?
据说慷慨的郑家主母,每个月给五十个钱的薪资呢。
他们看到郑家村的人们因为郑家大院而改善生活,他们怎么能不眼红?
谁不想进入郑家大院做工啊,真金白银的五十个钱,那都能养活一家子人都没问题了。
穷山沟沟的,能有一口嚼咕吃的就不错了,做梦都想不到在自家的门口就能赚钱啊。
可是人家说了,只要妇人婆子们。
不过这也已经够好的了,最起码家里有一个人能赚钱,有了这一份薪资最起码不用在挨饿了。
男人们都失望的离去,老人们也都拄着拐杖摇头叹息的让开位置给妇人们。
其实两百个名额就够了,但是郑长生却一口气收了五百人,这次照顾到了,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人可以做工拿到薪资贴补家里。
李秀英看着涌过来的妇人婆子们,有点傻眼了,这熊孩子怎么弄来这么多人?
家里连个下脚的空都没了,这可怎么办?
可是随即她的态度就变了,眼眶有点湿润,这些人头发如杂草一般,衣服上补丁摞着补丁,面黄肌瘦的。
作孽哟!这都是饿的啊,哎,能把一把就帮一把吧。
......
母亲和老族长商量着盖工棚的事情,郑家大院里没那么多的空间支应如此多的人同时劳动。
再说了,家里本来就是住的地方,可是现在弄的像个菜市场,一天到晚的没个安静的时候。
之前人不算太多的时候还好说,现在一下子又增加了这么多的人手,转个身都转不开的怎么行?
再说了,儿子还得读书呢,什么事儿也没儿子读书重要啊。
这乱哄哄的像集市,儿子怎么静下来读书?就算是把这些生意都不做了,也不能耽误儿子读书,这是李秀英的最迫切要做的事情。
老族长当然是一千一万个赞成,凡是关乎到郑长生的事情,那在他的眼里都是大事儿。
尤其是念书,这可马虎不得。
说盖就盖,学堂没先生是开不成了,现在郑家村的孩子们都跟着生哥儿念书,也用不到那块地方了。
他的意思是把那块地收拾出来,用来盖作坊,这一点李秀英也是同意的。
于是郑家酱菜作坊的修建大计就提上日程了。
老族长动员人手自不用说,人们一听说是要盖酱菜作坊,那都来了劲儿了。
包括方家村的青壮们都跑来帮忙,上千的人手在学堂旧址上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
作坊的样式是按照郑长生所画的图纸去建的。
三排青砖大瓦房,足以容纳这些人的劳作了,连吃饭的地方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