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锐探访戎扬胡同的时候,朝堂之风起云涌,正在进行一场看不见的角逐。
北武卫归营,四品以将官太和殿觐见,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风暴迅速席卷大魏官场,一场酝酿了一月之久的风波终于迎来了决战时刻。
太和殿外,六位内阁阁老,除兵部之外的六部堂官,左右都御史,五军都督府指挥同知全都不请自来,几乎所有大佬悉数到齐,等待着皇帝的召见。
一众文臣之前,年近七旬的百官之首,内阁首辅黄庭之端坐在一个蒲团之,半眯着眼睛假寐。
由于其年事已高,皇帝特准赐座等待,这是百官之中唯一获此殊荣者,标志着圣眷不衰,地位尊崇,实际意义远不是一个坐字能够体现。
“恩师。”
年逾五旬的户部尚书杜若刚刚赶到,立刻前向黄庭之见礼。
黄庭之抬了抬眼皮。
杜若微不可查地冲他点了点头。
黄庭之昏花的老眼中一道厉芒一闪而逝,随即微微合眼。
两人从始至终都没有对话,但该交流的消息已然送到了对方的心。
杜若回到班列中站好,吏部尚书汤怀信立刻凑了过来,小声问道:“阁老可有谕令?”
杜若小声道:“恩师准了,一切按计划行事,此番决不能让那些兵痞讨得好去。”
汤怀信点了点头,朝其他几位同僚递着眼色。
泾阳之战大败,京师十二卫三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让文官集团找到了打压武将势力的绝佳机会。
如今兵部一众官员(魏国兵部由武将主事),五军都督府数位大佬都已经回家待参,武将集团只剩小猫两三只,正是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的大好时机。
虽然由于宏威皇帝态度暧昧,文官集团的攻势一度放缓,但这些满头银发的老头子战斗意志极为旺盛,都跃跃欲试地等着在北武卫归营的这天,为武将集团的坟头盖最后一捧黄土。
太和殿变成了文武两股势力决战的战场,等候皇帝召见的臣子自动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列,气氛异常紧张。
烈日之下,一个小黄门从太和殿内快步走出,朗声道:“传圣口谕:既然众位爱卿不请自来,便一起进来听听吧!”
以刘异为首的北武卫将官闻言都是一惊,一众文官大佬却纷纷面露笑意。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是瞎子都知道文官们想干什么,这个时候传文官一同觐见不是等于给了他们攻讦北武卫的机会?
圣终究还是对铁板一块的武将集团失去了耐心!
黄庭之豁然睁眼,从蒲团之缓缓起身,迈开大步朝太和殿走去,哪有半分老态?一众文官大佬神采飞扬,紧随其后,个个精神抖擞。
刘异心中不安,脸色铁青,却不敢耽搁,拍了拍犹自愣神的肖进武,领着众将匆忙入殿。
大殿之内,宏威皇帝高高坐在首,龙冠的珠帘挡住了他的脸,看不清脸的表情。
文武两班分列左右站定,吏部尚书汤怀信望向身边的杜若,杜若没有回头却向他点了点头。
按照之前的计划,等到皇帝挑开话题,杜若便会第一个出班启奏,弹劾兵部和五军都督府一众将官玩忽职守,导致魏军惨败,以及北武卫擅自退兵,令收复泾阳的计划彻底搁浅。
之后五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都会出班附议,打压有敢反驳的武将,再之后便是阁老们接连出马施压,引导舆论,最后内阁首辅黄庭之总结陈词,一锤定音。
仿佛一切都已经注定,久经“战阵”的杜若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他怀里揣着弹劾的奏折,死死盯住龙椅旁的小黄门,只要他念完“有事起奏”的开场白,便轮到自己表演。
可左等右等,那小黄门竟然依旧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迟迟没有念白。
在场的大佬们都是官场中打熬多年的人精,小黄门的异常立刻引起了异样的气氛。
杜若心里咯噔一下,莫名地有些不安,偷偷朝前面的恩师黄庭之看了一眼,只见恩师自岿然不动,稳如泰山,杜若心里稍安。
就在这时,宏威皇帝突然冲那小黄门点了点头,小黄门连忙躬身,深吸了一口气,准备说话。
多虑了,该来的还是要来!
杜若松了口气,把提着的心重新放回了肚子里,默默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准备把头炮打响。
“圣口谕,泾阳一战北武卫虽身陷重围,却仍旧力战不止,历时一月有余,转战南朝一千余里,以数万残兵大破武陵黑旗、犀角两支亲军,其勇可嘉,其谋可叹,当为全军楷模。
着兵部草拟有功将领名单,报内阁裁定,依律恩赏,以彰其功,北武卫副帅刘异、指挥佥事肖进武南书房见驾,钦此!”
一语言毕,大殿顿时一片哗然。
杜若大张着嘴,呆若木鸡。
不对,事情不该是这样!
事前文官集团有过商议,众人一致认为圣为平息泾阳惨败的影响,必然不会对北武卫松口,最多也就是个功过相抵的结果,怎么今天一来就给北武卫定了全军楷模的调子?
不对,事情有蹊跷!
杜若回过神来,心念急转。
既然圣已经下了圣旨,再反对便是公然抗旨,北武卫是碰不得了,但泾阳惨败必须有人负责,事情还是可以争取的。
突然被宏威皇帝打乱了计划,一众文官顿时有些手足无措,但机会稍纵即逝,由不得半点犹豫,是以杜若虽心中不安,却还是硬着头皮出班启奏。
“启奏圣,臣弹劾兵部、五军都督府一百三十七位官员玩忽职守,尸位素餐,以至泾阳大败,京师十二卫,三十万精锐损失殆尽!”
杜若双手举着弹劾奏折跪伏在地,浑厚的声音响彻大殿,一字一句清晰入耳,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