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兵器的,最近的一本是洪武时期的,是小民的叔叔写的。”
“这些是讲如何锻造铁器的,最近的一本是元代末年的。”
“锻造铁器还是冶铁?”朱允炆问。钢铁可是工业革命重要的一环。
“回陛下,这些是冶铁的书,主要是对冶铁器具的改进。”墨东河指着旁边的一摞书道。
“嗯,你继续说。”
“是。这些是对丝绸技艺的改进。”
“朕觉得现在的丝绸技艺已经很先进了。”朱允炆又插话。
“是,小民也是这么觉得,所以其中有些书已经没用了,不过还有一部分是对丝绸制作工艺的改进,小民认为还是有些用途的。”
朱允炆点了点头,示意墨东河继续说。
“这些是瓷器工艺的改进,跟丝绸一样,其中也有很多书是没用的,还有用的是提高瓷器制作效率的书。”
“这些是有关漆器的书籍。”
“这些是有关制茶技艺的。”
“这些书与雕刻有关。”
。。。。。。
朱允炆听完以后觉得大开眼界,墨家还真是名不虚传,几乎所有的技艺都有涉及,而且研究颇深。
当然也有很多技艺已经过时了,但这些过时的书只要稍加编辑就是最好的教材。
朱允炆看着大殿里的这些书,嘴巴都咧到耳朵去了。
也许这些书毛病多多,但他们都是大明的财富,是大明扩张的资本。
“墨爱卿,你不错,真不错。赐黄金百两,玉如意一对。”
看起来东西不多,这已经是朱允炆登基以来赏赐最多的一次了,朱元璋都没有他抠门。被朱允炆赏赐过的大臣本来就不多,藩属国更是一个都没有过。
“多谢陛下赏赐。”
内阁大臣看愣了,谁也没想到朱允炆如此器重墨东河,现在方孝孺不在,若是他在的话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好了墨爱卿,来说说朕对你的安排吧。”
“朕准备成立大明皇家科学院,正五品,一应官制参照翰林院,由你担任科学院的院长。这科学院究竟是何物之后会有人详细跟你讲,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人才重新编订这大殿里的所有书。”
“相信这里面很多书你们都没看过吧。里面肯定有很多错误遗漏。这些书朕以后有大用,墨爱卿一定要将此事做好了。新编书籍的体例与以前完全不同,你看看现在市面上的书籍就知道了。”
“还有就是分科,虽然你们墨家的先辈都有专注的点,但他们所写的书籍还是有些烦杂,不容易阅览。新编书籍就是要改变这一点,所有书按照科目从易到难来编纂,而不是按照作者。”
“朕也写过数学的书籍,如何从易到难你参考这个就可以了,要领悟里面的思想。”
“还有就是《技艺杂志的创办,从今往后工学报和《技艺杂志隶属于科学院之下,评议人的人选还是让文业安来决定。”
“墨家子弟想加入科学院还是想自谋生路均由他们自己决定,墨爱卿也不得干预。至于你们以后是否还用墨家的名号,那也是你们自己决定的事情,朕不会插手。”
“墨爱卿,你可听明白了?”
“臣墨东河谢过陛下。”
现在不管是国子监还是科学院,品级都有些低了,这件事朱允炆准备等到明年再做。
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也没多长时间了。
“诸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意见?”朱允炆都说完了,才问内阁大臣们。
“陛下,臣听说以后国子监要负责大明的社学和府学?”毛泰问。
“对,朕同国子监祭酒讲过此事。”朱允炆想起来还有这件事没解决呢。
经他这么一提醒,朱允炆突然意识到,刚才对墨东河讲的就是让他编订自然科学的教材啊。
于是朱允炆又对墨东河道:“墨爱卿,在编订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你们还要负责编订社学、县学和府学的教材,这本教材就叫做自然吧。”
“教材的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从社学到府学的内容也要由易到难,还要连贯。”
“毛爱卿,你想要说什么?”朱允炆转过头来问毛泰。
“臣要问的陛下刚刚已经回答了。”
毛泰也是问教材的事?朱允炆感到不可思议,他可是儒家子弟,要让小孩学自然科学的知识?
现在的大臣觉悟都这么高了吗?
“以后多跟毛爱卿学学,别总惦记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朱允炆又以毛泰为榜样教训了其他大臣几句。
“这些话以前朕都说过,以后不会再说了,虽然你们现在是阁老,但仍然有很多东西要学,跟不上就致仕。”
“好了,都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