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回:二帝妃命归黄泉 太子弘义救姐妹(1 / 2)西江清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回说到唐高宗自景福宫大怒而去,以为王皇后因为嫉妒,而丧失妇德,杀了小公主。武昭仪又乘机添油加醋,说了王皇后一大堆坏话。由于王皇后对此事难以自明,矢口否认也无济于事。

从这以后,唐高宗便产生了废立皇后的念头。数日后便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俩人废为庶人,关入后宫地牢。决定立武昭仪为皇后,此时朝中大臣皆无法反对,也不敢向着二人说话,怕有株连,七天之后,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又选个吉日,令司空李绩奉诏临轩册封,朝中文武百官皆前往肃义门朝贺,三呼皇后千岁。

高宗自命“天皇”,武皇后则自命“天后”。武后自此以后青云直上,一步步登天,然那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这后宫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在那小门上开了小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后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里面,昼夜不见日月,终日只能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这日,高宗离朝时间尚早,突然想起被废的王皇后和那忘情恩爱的萧淑妃,便想去看看。但怕武后知道,遂找老臣长孙无忌与褚遂良道明心思,这俩位老臣心中也有如此想法,便找一心腹内监引导着高宗来到密室。只见门禁严锢,只有一个小孔进入饮食,高宗不禁恻然心动,为之伤心。

他走上前去,大声说到:“皇后、良娣,近日可曾安好?”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地言道:“承蒙陛下惦记,臣妾等皆已知错,望陛下看在旧日情分,让臣妾能够回宫。”高宗伤感之下,泪眼朦胧,满口答应:“朕自有办法。”

岂知这后宫之中,武后早已布满眼线,高宗走进密室,武后立即得到了心腹奏报,心中暗思,这两位贱人,事到如此,也忘不了嚼个舌头。待那高宗离去,武后马上派人将那王皇后、萧淑妃各杖一百,直打得两人血肉模糊。然后,吩咐将两人的手脚剁去,将她们装在酒瓮中。

几日后,武后得知二人装在酒瓮中仍未死去,武后便逼着高宗下诏赐死。行刑官奉旨来到囚室,宣读诏书。王皇后哽咽受诏道:“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轮到萧淑妃,她受诏后便破口大骂:“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武后得报萧淑妃这些咒语,下令后宫再也不许养猫。

有好一阵,武后常常梦见二人,披头散发,血淋淋地前来索命。武后大为憎恶,便夜间分出元神镇邪。不久武后令徙居蓬莱宫,但还是时常梦见二人,这使武后再次恼火,便念个咒语,招来阴司秦广王,让其抓的二人魂魄而去。自此再也无人骚扰。为表示对二人憎恶,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

这一闹腾,高宗心里上火,眼疾发作无法临朝,朝中之事,皆有武后暂时处理,不久高宗又患风眩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只好请武后裁决。其实这武后生性明利,通晓文史,处理大小事件都称高宗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高宗相等。

既然武后临朝,各臣子自怀心事。长孙无忌、褚遂良乃托孤老臣,岂能这样长期容忍,遂私下商议,找的高宗让其禅位太子掌朝。这太子李弘,字宣慈。做事优柔寡断,却也是个短命之鬼、他乃高宗第五子,也是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子。太子李弘的名字颇有来历,据说隋末唐初道教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预言上仙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

高宗听的袁天罡之言,为其取名李弘,因太子为武后所生,高宗爱屋及乌,对李弘非常宠爱。四岁之时,李弘被封为代王。五岁之时,高宗听从武后之言,废掉原太子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为培养太子李弘才学,高宗除了为其选聘名臣作为辅弼老师,还经常让他实习参政。龙朔二年唐高宗幸骊山温汤,令太子监国。李弘此时跟从郭瑜学习《春秋》、《左传》两书,讲到商纣之事,太子掩卷叹道:“这种杀父诛臣之事孰不可忍,本来经籍是圣人的垂训,怎么会记下这些事来?”

郭瑜言道:“孔子修这《春秋》之书,义存褒贬,所以善恶必书。褒扬善来向后代示范,贬斥恶来向后代警戒。所以这商纣王之恶,记录千年万载。”太子听到此话,摇头言道:“这种事不仅是口不可道,就是听也不忍,学习礼数,本为清醒自我,礼仪天下,怎能学他人恶毒?请先生教我改读其他书籍。”

郭瑜听的此言,心中感慨,上前跪拜言道:“殿下实在是天生的孝心,性情出自天然,凶悖之迹,不视不听,循奉德音,实在值得庆贺。臣早年听那安于上理之人,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非礼无以辨君臣之位,所以先代的帝王都重视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臣听太子所言,不在学《春秋》而读《礼记》。”

太子听从郭瑜所言。次年高宗又诏太子每五日于光顺门内视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决之。太子令太子宾客许敬宗、侍中兼太子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太子中舍人杨思俭等到文思殿博采古今文集,摘出其中的佳词美句,分类编辑,汇集成五百卷,书为《瑶山玉彩》,呈报高宗。高宗观之心中大喜颇为赞赏,赐五色绸三万段,许敬宗以下加级。

当时唐有律令,凡应征到边境的将士中有临阵逃亡者,在限期不自首以及其后逃亡者,一律处斩,家中皆贬为庶人。太子上表高宗言道:“听说有律规定对逃亡之将士,长时不来自首者,家中皆贬为庶人。然而他们中许多皆为事出有因,有的是限期内出来自首,未经断罪,竟被各州已逃亡囚禁,这样的人数极多;也有是临时生病,未能及时归队,听到这一命令,因惧怕而去逃亡者;有的是因战前,被敌人抄掠俘虏者;有的是因渡海来去,漂没于沧海之中;有的是派去深入敌境,被捉后又识机逃回者。由于军法极严,士卒不因战亡的,同队之人,兼受牵连有罪。于是有无故死亡或失散的,多注明为逃亡。军旅之中,又无法逐个核查。地州衙门皆依据下面上报,均记为逃亡者,家中牵连皆贬为庶人。论的情理实在哀悯。那《尚书》中道‘:与其杀无辜,宁可失不经。’伏愿逃亡者之家,免其此律。”高宗准其所奏,天下皆对太子,一片赞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