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见此曰道,昔日魏时曹值七步作诗,今日李义府三步成诗,实乃真才实学。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当时的晋王李治。李治立为太子后,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李义府曾写《承华箴》规劝太子“勿轻小善”,“勿轻微行”。唐太宗看到后,大加赞赏赐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史记《晋书》撰写工作。
后太子李治继位为高宗。升李义府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又让其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由于名声之事,引起一批王公大臣的嫉妒。无意间得罪国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
李义府得知此事,非常害怕,赶快令府中管家请中书舍人王德俭来商量对策。王德俭知道他的用意,也不推脱,随李府管家来到府中。李义府此时心慌意乱,为求的脱身之计,令家中摆宴款待王德俭。待酒过三旬,李义府小心问道:“兄可知愚弟今日所求之事?”
“贤弟难道就此别去,到那壁州上任?”王德俭试探问到。
“兄这是笑话我了,想那壁州远离长安,这一去不知何时可以归来?也可说永无归来之时。”李义府话语凄凉。
“看来贤弟是读书太多,待在那弘文馆中竟傻了。”王德俭笑着言到。
“愿听兄一言。”李义府明白这王德俭定有主意,忙起身行礼作揖。见此王德俭便让其落座,安排他人皆都退出,附耳给李义府仔细道来。
这李义府从王德俭口中得知,唐太宗幼妾武才人被高宗选入宫中,并十分宠爱,立其子为太子,封其为昭仪娘娘。这几日高宗想立她为皇后,但由于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大臣坚决反对,未敢轻动。王德俭还给他出得主意,如能建议皇上立武昭仪为皇后,则祸可转为福。李义府深知这是讨皇上欢心之时,为了保住自己地位,他认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立即草表,称武昭仪才貌双全,立为皇后是众望所归,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高宗看完上表非常高兴,立刻将贬其到壁州诏令作废,当朝赐予了李义府宝珠一斗。回到武昭仪处,将此事全部告诉昭仪,武昭仪见此颇为欢喜,秘密派人到李义府府上致谢。
人有旦夕祸福,这李义府回到府中,心情起落,让管家摆酒屋檐之下,时天空乌云,细雨飘飘而下,望着细雨绵绵,李义府叹气自语:想这一生,本想光明磊落,出人头地,可这朝中之事,乃是错综复杂,朝夕有变。除去这阿谀奉承,顺着帝意,别也无法生存。心中感慨,又见此情此景,不由言诗一首:
金微凝素节,玉律应清葭。
边马秋声急,征鸿晓阵斜。
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
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
溪深路难越,川平望超忽。
极望断烟飘,遥落惊蓬没。
霜结龙城吹,水照龟林月。
日色夏犹冷,霜华春未歇。
睿作高紫宸,分明映玄阙。
话说这李义府有的来历去向,历史皆有评价无数,前人有的一叙,今日借来一表:不久,果然武昭仪被立为皇后,他与卫御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人因立后有功,连续晋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爵广平县男。
这时李义府个性大变,窥准方向,朝中议事采取投其所好,以攻为守的策略,从此青云直上。阴谋诡计是自我发展必不可少手段。李义府便放开手脚,用各种手段讨好高宗,发展党羽,打击陷害忠良。很快其势便倾动朝野。然其所作所为引起多数朝臣不满。元老重臣、中书令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商议,派人探察收集李义府之罪。但此事很快被李义府发现,并秘密上报高宗。高宗找李、杜查问,两人互相攻击,争吵不已。
当时朝中舆论支持杜正伦,而武后则袒护李义府。高宗不得已将杜正伦贬为横州刺吏,将李友益流放到峰州,将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李义府虽然被贬,但仍受到武后的保护,不到一年,又官复原职,诏令其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其余官如故。
这高宗且是一个昏懦无能的君王,他临朝时,臣下奏事,不会做出判断,要等宰相提出意见,才能做决定。武后此时临朝,高宗容她参予朝政。显庆五年,政权已全归武后,武后为巩固地位,经过谋划,制造了一个元老派首领、国舅长孙无忌谋反事件,贬杀了长孙无忌及其诸子,其余遭贬杀的大臣达十三人,使政权进一步掌握在后党手中。
打击元老派势力之后,武后感到贞观时所修的《氏族志》,不载武氏族望,应予重订。李义府感到这是自己跻身名门望族的大好时机,便积极上奏皇上主张修改此志。他自言本姓出于赵郡李氏,还与诸李比亲疏。一些李姓子弟,怕其权势,便与他称兄道弟。给事中李崇德开始也与他论谱叙辈,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后,他便揭露李义府,使李义府一度从赵郡李氏族谱中删除。
李义府官复原职后,便叫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并迫其自杀。李义府曾多次向魏齐旧姓为子求婚未成,便上奏旧有七姓望族不得通婚。为了自己家族成员入谱,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这样表面满足了武则天的欲望,实际上达到了自己跻身名门望族的目的。
李义府功成名就之后,决定改葬他的祖父。此事得到高宗允许,并下诏让其节哀。李义府感到这是他光宗耀祖,捞取名利的大好机会,便拉大旗做虎皮,大兴土木,示意附近各县派车派牛参加修建。三原县县令为了讨好他,最卖力,周围其他七县县令也只得带领人丁车马去服役。由于劳役太重,连高陵县县令张敬业都累死在工地之上。
这次改葬声势十分浩大,自王公以下各级官员,都来送礼、送葬,车马及祭奠供帐等物从灞桥到三原七十多里之间,浩浩荡荡,连续不绝。成了唐五朝以来王公大臣最豪华的葬礼,李义府不仅光耀了祖宗,而且捞取了无数的金银与礼品。
在这帝王世家,君王的爱憎决定一切,改变一切,根本没有民主可言。李义府深知这一点,只要他讨好高宗和武后,并利用高宗软弱无力,优柔寡断的弱点,别人就拿他没办法。洛州有一美貌女子淳于氏有罪被关进大理寺监牢。李义府知道后,就要大理丞毕正义判她无罪,送他做小妾。大理卿段宝玄知道后便将此事上奏了高宗。
高宗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进行查实。李义府为了不让事情泄***迫毕正义在狱中自缢灭口。毕正义死后,高宗也想息事宁人,不再追问。但侍御史王义方为了澄清事实,当朝向高宗上奏李义府“杀身以灭口”,“心狼貌恭”,并大声呵斥李义府退下。李义府毫不理会,若无其事。由于王义方说李义府“窃幸乘权”,“蔽亏日月”,要求“清除君侧”。涉及到高宗,高宗十分恼火,反以王义方当庭诽谤,侮辱大臣,言辞不逊将其贬到莱州做司户,而不问李义府的罪行。
李义府依仗高宗与武后的宠幸,为其已死的父母封官,将其诸子及在襁褓中的孩子都列为清官。他与其子及女婿利用手中权柄,“专以卖官为事”,谁只要给他钱,就能得高官。谁送金银,他就拿国法、刑律作交易。对他这种骄横无羁、贪赃枉法的行为朝廷内外官员都不敢碰他。
高宗对他的所做所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次他对李义府言道,你的儿子、女婿行为不慎,做了许多坏事,我也多次为你们掩护,没有公布于众,你要告诫他们,不可再这样下去。李义府听后不但没有低头认罪,反勃然色变,问高宗是谁说的。高宗只是说,只要我说得对,何必问谁说的呢?容忍他这种无礼举动。
正当李义府骄奢淫逸,春风得意之时,一阴阳占候人说其宅有“狱气”,需打发积钱二千万,方能“厌胜”。李李义府见此机会,又大肆搜刮钱财。甚至为长孙无忌的孙子卖官。他还利用为母哭丧机会,换上普通百姓衣服登古冢窥天象。许多朝臣长期以来对他深恶痛绝,便以其夜观天象,图谋不轨等罪状上表高宗。
李义府的胆大妄为行为涉及到高宗的统治,高宗便下决心革去了他所有的官爵,长期流放到辒州,他的三个儿子和女婿也被长期流放。乾封元年朝廷大赦,但长期流放人员不得返京,李义府忧闷发病而死,终年五十三岁。
世间之人,本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幼本该修其涵养,处事光明磊落,不为邪念锁定。可惜这李义府适得其反,寻得一条后世辱骂之道。前有人书写品质,借来一叙,评价一番。这正是:官场风云三月天,一世一名一评判。欲知长安城还有何事发生?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