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真的是坏吗?我不觉得,一个人的发声,一个人的看法立场,都是跟他所处的地位所拥有的学识有关的,当你想对一个人下评价的时候,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要从他所处的位置,他所要考虑的东西出发,如果有可能,甚至可以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他所经受的教育。只有把他的人生的脉络和他当时所处的位置都考虑清楚才能下结论。当然,我们往往是无法了解一个人的全面的过往和他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思所想,这就会需要阅历,需要人生经验,当看过的人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观人有时候就如同观书,书上的内容不同,但是你从其他书上学来的遣词造句,学来的语法,学来的抑扬顿挫都是可以有助于理解下本书的内容的。”
“就像夏阳村的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首先是最直接的这几天的接触,你看他们是一个角度,我看他们又是一个角度,你觉得他们错了,是因为他们这样对待了你,让你处在一个被背弃的位置上,让你内心深处的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收到了冲击。”
“而我却觉得他们情有可原,身处他们的地位,他们的所思所虑,当下的结果才是最好的,熬过了洪水,这个蒙古人真的肯免去他们的税,他们就有可能度过灾后的一段困难,重建村庄。”
“那夫子是觉得他们没有错?”刘杰问道。
“他们当然错了,只有是做错了我们才会是觉得情有可原。按照他们的所思所想,就真的是对?”夫子摇摇头,“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在增加了这三个人后,他们还能不能熬过洪水?等到了没有粮食了真的不会上演升米恩斗米仇的情况?那蒙古人到时候就觉得这群农夫,待自己越来越差,他可不会想你们是不是真的还有粮食,说不定反而恩将仇报,等洪水退了,下次再来征税的时候故意刁难。”
“我们顺着脉络再往下看,假设真的洪水退下,他们要重建家园,那我倒想知道,这四下里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熬过这段时间,一年的收成没了,往年的收成,存粮更是被洪水卷走和在这几天里消耗掉了,他们,拿什么来活到下个收获季。靠着洪水带来的这些鱼?”夫子指了指这片水,手指微顿,夫子思考了一下,接着道“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继续说道,“在这个时候,朝廷不会坐视不理,也会参与进来,不管下边的人最后会执行成什么样子,他的做法,政策都会是赈济灾民,安抚流民,于是就会出一些政策,洪水区,免去几年赋税,分发救济粮,以工代赈,这是最基本的做法,我们再来看这个蒙古贵族的做法,是不是已经把他的那个承诺给盖去了,这贵族最终慷他人之慨,自己什么都没损失,还赚了几顿好的吃食。”
刘杰有些震惊,他是没有想到夫子会想的这么多,这么远。相比与此,自己的一些想法,却是幼稚到不行。
“我们在回头看看这个蒙古人和这个差役,是不是觉得肉食者鄙?用这样一种凌迫的方式,侵占村民的粮食?其实不然,长期的威势建立在村民的心里,这已经让他们形成了对他畏惧定势,所以最快最有效的,形成自己统治地位的方式就是再触发那种定势,这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好声好气的说会有效果吗?会,但是不够这样迅速有效,他本来对村民而言就是坏人,根本无需维持好人的面子,因此就不会顾及。这我们只是谈到他们选择的合适性,如果再细细想来,这个蒙古贵族,说出所给的免除税收时,有没有就已经想到了朝廷的后续动作,留下了一系列的敛财手段呢?”
“如果再看,我们说村民,限于自身的见识,不够聪明,想不到我所说的那些,那他们是不是就真的没有过错?是不是可以原谅这种恩将仇报的做法?我们拿出了药材给他们煮汤药,为师帮他们看病,并没有期望他们回报,但也不是愿意让他们这样随意的怨怼。善心善举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是错的,为师最讨厌的就是以德报怨这种话。”
“我们可以理解,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出发点,但代表我们去原谅他们。”说道此处夫子露出嘲讽的笑容,“宁惹君子,不惹小人。有没有听过这种类似的乡间俚语,说出这种话的人,他们觉得,惹了君子,君子不会跟他们一般计较,而惹了小人,则会被报复。这种话处在他那个位置其实不无道理,他想要生存下去,想要活的自在些,这种道理懂一些总归没坏处,可是他是对的吗,当然不。说白了不过是另类的欺软怕硬,那你应不应该告诉他,你是错的,用圣贤道理去感化他,希望他可以像那些古书中的君子一般,品德高尚。恐怕不行。说不定还会被吐一口唾沫,什么东西都来跟老子讲道理。对于他们来说活得好就是最大的道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该如何做呢。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解决的。”
“像现在,我们该如何做。”
刘杰听得冷汗淋漓,他这时候才发现夫子对人心洞察的细微。由一点·,眼光放到全局,那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如果有机会,刘杰现在很想穿越回去,这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有些可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