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0盐法(2 / 2)一脸邋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写到这里时,崔尚书的心都在滴血。

26万,他崔尚书的全部家产在捐出5万后,连这个数的一半都没有。

就这么眼睁睁的送出去,真的是很不舍的。

咬咬牙,还是得送。

要说崔尚书以后还会不会这么清廉?

那是绝不可能的。

大鱼大肉不敢吃,小鱼小虾那也能填饱肚,不是吗?

————

朱由检哭笑不得,这货居然连皇帝也不信任。

不过也难怪,皇宫就像个筛子似的,到处都是漏洞。

数万人挤在小小的皇城里,整顿都没处下手。

除非刻意保密,否则朱由检自己都不敢说消息不会外泄。

“盐务之坏,坏在官员,坏在吏治。

臣试举一例,盐道书吏一名,顶首银一万两,书办八千两!

此银从何而来?

必然是损公而肥私。”

朱由检有些眼红,书吏位子这么值钱?

如果由朝廷来卖的话,每年几十万两呢!

“提高盐税银20万两之外,臣亦建议加设巡检司严查私盐。

再将销售不力之盐商除名,另募有实力之盐商包销盐引。

请陛下定夺。”

琢磨半天,都不是什么好招数,至少比满清的办法差远了。

满清有什么办法?

取消盐商资格限制,就这么简单。

任何人都可以去盐场买盐领票,凭票在指定的大区域之内随意销售。只要有票,路上也没人管你,到了地方,地方官也不敢向你收陋规。

满清要做的,就是蹲在盐场收税。

这时候,做私盐生意就很不划算了。

因为,没了垄断,大伙挤在一起竞争,这点利润似乎不值得搭上身家性命。

效果很明显,改制以后,大量私盐贩子摇身一变成为合法盐商,满清盐业从官盐滞销变成盐税超过惊人的2500万两银子。

而充分竞争之下,百姓也吃上便宜盐了。

只有一个副作用,大量扬州盐商破产。

为啥?

与官府勾连太深,一时半会脱不了身,被官府给拖累死了。

至于满清之后,不能说,不敢说。

----

“陛下交予臣调查长芦盐场之事,以臣之见,陛下无需多费手脚,只需把住河流附近以及可晒盐之处,自然就把控住了长芦盐场。

概因盐业之重,首在运输,运输之便,首在河流。

而制盐之法,无外乎煎盐与晒盐,又以晒盐最为价廉。

每日晒盐200斤,所需不过一夫之力,以一家两人晒盐,一年给银30两计,折算下来每斤所费只有几文而已。

而煎盐之法,需人多,需燃料,需铁盘,所费不知高了多少。

臣亦请在各大盐场推行晒盐,若是能晒盐之处,朝廷将草荡地募民开垦。”

这时候,运输是个大问题,河流就好比后世的高速公路,陆路就好似羊肠小道,成本相差巨大。

控制住晒盐场所与河流,无异于掐住了盐业的脖子。

这样一来,长芦盐场的事就容易了许多。

推广晒盐也可以,不过不能急。

这时候大明有两成左右的盐是晒制,之所以不能再提高面积,一是官府觉得煎盐容易控制,二是各盐场盐户抵制。

因为每家灶户,朝廷要划给他200亩上下的草荡地作为燃料来源。

很多灶户就钻这个空子,将草荡地开垦取利,更有很多豪强巧取豪夺草荡地。

取消草荡地,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操之过急的话就容易出乱子。

想了想,各地提高多少让崔呈秀自己看着办,估计全国30-40万应该有的。

时机一到,直接一步到位取消盐商资格限制,如果更狠一些,就连销售区域限制也给取消了。

要调兵权好说,南方各卫所都闲的蛋疼,给点事做也不错。

可是,虽然提高了盐税,朱由检却有一种事情脱离掌控的感觉。

可人家崔尚书工作积极性这么高,总不能打击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