呯!呯!呯!校场上腾起一团团轻烟,五十步外(古代的一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次相当于现代的两步,一步等于5尺,一尺约34.5厘米,即一步约为1.72米,五十步即86.25米)的一排木板中有数十块应声碎裂。
第一排士兵收起叉架退到后排,第二排士兵闭上眼睛扣动扳机,引药锅盖打开,,火绳落下呯!呯!呯!炒豆般枪声中又有数十块木板中弹碎裂。
呯!呯!呯!第三排枪声响起,轻烟散去,五十步外的一百块木板,完好无损的只剩下不到十块。
这些士兵所用的兵器是大明制式火器——鸟铳。鸟铳,也就是火绳枪,早在嘉靖帝时期便已传入了中国,嘉靖元年(1521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西洋火绳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又在缴捕侵扰我国沿海双屿的倭寇时缴获了日本的火绳枪(铁炮)。大明朝廷的兵仗局对仿制火绳枪非常重视,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时如鸟嘴啄水)。与明朝前期使用的手持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也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强;另增设了准星和照门,鸟铳变手动点火为枪机点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这样便可以稳定持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也大为提高。实际上,鸟铳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经非常接近近代步枪了。
“制作精良的鸟铳再施以黔宁王沐爷的‘三段击’之法,便是面对大队骑兵也可一战了”,刘显满意地点点头,“落濛关之战若是有鸟枪兵助阵,当不致造成那么大的损伤,那可都是我大明的精锐啊”。这话在场的近百名大小官员里也只有他刘显能说,落濛关是平定播州一役最为关键的战场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娄山关之战,没有三千僰兵悍不畏死的阻击,播州之乱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平定下来,但相对于只有六千四百兵卒的僰人而言,这一战的伤亡也可谓极其惨重了。刘显这时提及落濛关之战,自是没有丝毫指责之意,只是心中难免会有些惋惜。
“那三日皆是雨战”,阿玉闷闷地回了一句,若非连日阴雨,辣椒粉发挥不出效用,杨氏族兵也不可能有攻上关口的机会,他们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大的伤亡了。虽然这都在他们的计划之内,但那么大的伤亡还是令人心中难以接受,“且这鸟铳只能发一枪,打完了难道当棍子使不成?”。
雨战?刘显摸着络腮胡子面现尴尬,不过这丫头还真是说着了,这鸟铳打完一枪还真是能作棍子使的,因为便是由最精锐的鸟枪兵,也最少需要三十息才能发一枪,若是面对骑兵也只有发一枪的机会,因此鸟铳虽然有诸般好处,可就因为雨天大风天不能使用,射速又太慢,以致鸟枪兵虽众却不能成为大明的主力兵种,也没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火器虽有诸多不足,但它必然会成为将来作战的主战兵器,火枪兵也必定会成为我大明军队的绝对主力”,方三娘瞪了阿玉一眼,“休得胡言!”。
“哦?”,刘显,包括校场上的文武官员可不认为方大人这是在给他刘大人打圆场,只是没想到显然是第一次见到鸟铳的方大人竟会说出这般郑重的话来,“方大人,愿闻其详”。
“大人请看”,方三娘抻手指向阿大脚边的箭壶,“大哥是我族最强弓手,一次最多也只带两壶40支箭,这已是他的极限”。
众人的目光都转向身材高大壮硕的阿大,一次能射40支箭,便是整个大明军中也是顶尖的弓手了。
“但鸟枪兵却没有这个限制,且训练相对于刀剑枪棒也要容易许多”,在场的众将官里再没有谁比她方三娘更重视这看似鸡肋的鸟铳了,因为凌远曾非常郑重的地说过:未来——是属于火器的时代。
“侯大人说鸟铳最远可及百步,七十步内中敌必伤,而我大明武举选才标准为骑射三十五步、步射五十步。以此为例,即鸟枪兵可先敌步军二十步先骑兵三十五步杀敌”,方三娘看着那一排排鸟铳,眼睛愈发明亮,“只要加以改进,使之能在风雨天使用并能保证持续发射,这天下还有谁能与我大明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