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邀笛步畔泊夜船,梅花三弄结金兰。(2 / 2)张大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现在那国公府还在吗?”杜牧心情沉重地问。

“没了,沉水底了,围抄那天原本响晴的天,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偌大个府邸在豪雨中陷为一泓潭水。家没了,国犹在,我们这些孤魂野鬼飘零天涯,有谁怜?”靖英雄这时眼望纱灯,好像要把这灯光看穿似的。

义愤的杜牧拍案而起,朗声说道:“国将不国,还谈什么家呀!江河日下,尤以甘露之变后最甚。宦官专权,朝纲败坏;朋党相倾,言路闭塞;藩镇割据,国力日衰。朝堂之上显贵弄权,横征暴敛,贪腐之风盛行;宫墙之外贪官污吏,豪取明夺,哀怨之声沸然。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乃武侯醒世肺腑之言。我辈当力清君侧,振国纲,爱民如己出,施政与德尚,不为社稷倾覆而扼腕,不愿黎民涂炭而愁伤。君不见,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是何等的辉煌;君可闻,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怎样的顺畅。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好个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靖被这慷慨激昂的话语感染得站了起来,“杜兄弟真可谓我的知音啊!大丈夫生于世间,就应抱鸿鹄之志,建伟业之功。我遇杜贤弟,有相见恨晚之感。若不弃,我愿与老弟结为金兰之好。”

杜牧的双手紧握住秦靖的大手,“我也正有此意!”急唤来杜安,摆上长几,二人焚香跪拜,分别报上生辰,秦靖长杜牧五岁为兄,杜牧为弟。

结义礼毕,已成异姓兄弟,不免吩咐布上酒菜,说好定要一醉方休。

牧之起身把注将义兄的高足杯斟满,“义兄请,越酒一杯聊表小弟寸心。”

秦靖端起杯来,馥郁芳香之气扑面而来,酒液似琥珀融化,透明澄澈,惹人喜爱,“女儿红,越州酒之上品。”

“义兄好眼力!正是女儿红。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越酒万里香。这酒不仅能被书圣王羲之和谢安用来曲水流觞,行书《兰亭集序》,更可做祭祖会友的首选,江南才俊陆龟蒙有诗云‘不独祭天庙,亦应邀客星’。此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刚真;如名士耆英,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两人举杯细细抿着。

桌上就着几样小菜,样虽不多,但做得却是精美。秦爷夹起一箸干丝,松散不结团,细如银线,“秦淮小吃真是名不虚传啊。”

“确实,这猪油饺饵、鹅油酥、软香糕、豆腐涝,金灿灿、黄澄澄、绿油油、白花花,如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甜滋滋、咸漬漬、辣乎乎、脆生生,似磊落人生,百味俱全。”牧之为秦靖夹上个水晶包子,“义兄,想你也知道,当年王羲之五子王徽之,才华出众,任性随意,旷达通脱,一派名士习气。他素闻京城中桓伊是著名的吹笛高手,世间称其为笛圣,但是两人素不相识,只是久仰慕名尔。一次徽之坐船停靠在这秦淮河边,恰巧桓伊从岸上经过,于是,徽之便邀请他演奏一曲。想那桓伊可是淝水之战八万破八十万,使前秦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英雄啊!可他并未居功自傲,仍然十分豁达大度地即刻下车,蹲在胡床之上为其作三调,吹罢便上车离去。此曲就是《梅花三弄》,它借梅花的洁白芬芳、耐寒斗雪以抒发情怀,来歌颂君子高尚的情操,这才有了这邀笛步码头。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义兄,刚才听你吹出的曲调内力淳厚,音色高亢挺拔,你那笛子能让小弟一观吗?”

“那有何妨。”靖爷说着话,抽出插在腰间的笛子,送了过去。

杜牧接在手里仔细端详,“这是把铁笛子啊,若是没有一定的内力是吹不响的。”

秦爷赞许地回应道:“义弟真是见多识广啊!对,我这铁笛子虽比不上桓伊的柯亭笛,但也是难得的宝贝。那柯亭笛是前朝蔡邕的杰作,拆柯亭而雕笛,拾焦桐而刻琴,才有了《梅花三弄》和《胡笳十八拍》的绝唱。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想那蔡文姬蒙难漠北,还心念国家故土,我们这些七尺男儿真是无颜以对。我这铁笛采自苍山脚下的乌金打造,是用来练习内力的。”

“是啊,这《梅花三弄》我是会吹的,《胡笳十三拍》只是听董大老前辈的弟子杜山人弹过一回,可以说是悲情跌宕,绕梁三日呀。好笛子!”牧之把玩观赏,发现在笛尾刻着个“段”字,心想其中自有寓意,也未多问,便将铁笛双手奉还给义兄,“来,兄长接着喝酒,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不多时一注酒喝光了,“贤弟,我那船上还有好酒呢。”秦爷微醉着起身向船窗外喊去,“德儿,德儿。”

“师父,我在!”小福船里传来略带嘶哑的童声。

“把我那两坛洋河老酒抬过来,”

“是!”不多时,一前一后两个孩子各抱着酒坛子走了进来。

牧之借着舱内明亮的烛光仔细端详,走在前面的孩子年龄约十四、五岁,面如冠玉,鼻直口方,长眉、瑞凤眼,一团正气集于印堂;后面跟着的看似十岁上下,圆眼有神,两条粗眉又黑又重,肤色黝黑,敦实憨厚。

“放在桌上,来见过师叔。”

“师叔好!”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称呼道。

“好,好,师叔这也没准备什么,有了。”牧之抬眼看到书架里的两盒宣笔,握在手里才有了主意,“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孩子们,拿着,一人一份,以后做个文武全才的大英雄。”

秦爷笑着把右手搭在大孩子的肩上介绍说:“这是德儿,我的大徒弟。姓马,名明德,取自《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山东宁海人。这孩子生性耿直,行事谨慎有度,遇事胆大心细。”

又摸着矮个孩子的头顶,“这是二徒弟,高顺励,山东滨州人。天生力大过人,就是干什么都不细心,别说,就对吃的挺上心。”说得励儿双手摆弄着衣角,扭捏得像个小姑娘。

“咦,小三怎么没来,三儿呢?”

“师父你看,他在那儿呢。”顺着德儿的手势望去,舱门口珠帘后,藏着一个小脑袋,一伸一缩甚是顽皮。

“进来!”就等着师父这句话啦,帘子一分跳进个白瓷娃娃,上身着红色半臂小衫,下穿长及膝部的绿色小挎,团团脸儿,尖下颚,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在乎闪乎闪着的长睫毛下异常有神,让人乍一看,还以为是年画里的福娃从画里跳了出来。

福娃几步蹦跳着来到师父跟前,“三儿,来见过师叔。”秦爷疼爱地把他揽在怀里。

“师叔好!”这奶声奶气的一叫让牧之从心里往外的舒服,第一眼看见时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加仔细端详越像自己早丧的大儿子俊之。

“碎娃,刚才是你哭个啥么?”他随手捏了个鹅酥饼塞到那小手里。

不想那小手却背到了身子后面,回头仰脸看着师父。

“师叔给的,你就拿着吧。”听师父这般说,那小手这才接了过去。

福娃冲着师叔笑咪咪地露出白净净的小牙,“我吹不响笛子,一着急就哭了。”

秦爷爱抚着娃娃脑后的小辫,柔声说着:“这孩子是个孤儿,姓庄,名义方,义方是取自《左传》中‘义方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贤弟你知道此话是说,疼爱子女,就要用高尚的道义来教育他,而不要让他接纳邪恶的东西。希望他长大之后,就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也是鸡足山跃治禅师给他起名的寓意,更是对我的嘱托。”

“义兄,那他的父母和出身呢?”

“那可说来话长了,你听我细细道来。”秦爷的目光透过窗子望出去,像要拨开那笼罩四野的重重夜幕,思绪也似这秦淮河水一般荡漾开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