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就是陆渊对于工巧宝盒的全部了解。
“此工巧宝盒,表面可触灵力位点共七十二个,不可重复密码六位,组合可能性:七十二乘七十一乘七十一直乘到六十七(排列组合问题:72*71*70*69*68*67)……共千亿种组合形式,密码安全性极高。”
陆渊认真地看了一遍图纸,而后默念了一遍工巧宝盒的第一条文字解析。
“呵呵,这第一句话,可就有大问题了啊!”
陆渊眨眨眼睛,微微一笑,开始提笔计算起来。
由于工巧宝盒是规则立体,所以密码位点并不固定,只有当开盒人用手指凝聚灵力点向宝盒之时,整个密码序列才会确定下来。
这很好理解,例如,陆渊手里的这份图纸所绘制的工巧宝盒关闭后,形成的是一个看不出任何破绽的球体。
那么,有谁能看出这个圆球设置的第一位密码到底在哪?
要知道,在这个球上,可是看不出任何参照物的!
一旦这球转了个角度,就算是设置密码的主人自己,恐怕也没法知道自己设置的第一个密码序列位置。
所以,很显然,第一个密码位置,不可能是确定的。
尤其是这个极度对称的球体,它的第一位密码,必然是点哪都行的。
如此看来,这条文字解析的第一步运算,便出现了问题。
第一位密码并没有七十二种可能,事实上,它只有一种唯一的可能,或者说,点哪都一样,点哪都可以……
其次,第二位密码同理,虽然确定了第一个点,但序列并没有真正得到确定下来。
这个可以拿地球来举例。
假设第一个密码点定在了北极,那么第二密码点的位置就只与纬度有关了。
在这种情况下,若一开始设定的纬度在北纬四十度左右,那么华盛顿、纽约、马德里乃至于华都,无论哪个,都可以作为第二个密码的正确位点。
如此看来,第二个密码的可能位数也远远没有七十一个之多,而是从上至下一共分为了多少个纬度。
接着,就算定下了头两个密码的位置,完整的密码序列,依旧是不能确定下来的。
试想一下,从北极画一根经线穿过华都,而后这根线绕地球一圈,再回到南极。
此时,地球的左右两边又是对称的。
左右对称,使得第三个密码点在左右对称的地方同时成立!也就是说,七十种可能得对半分,实际只有三十五种可能。
三个点确定了,这个球的所有位点才真正确定下来。
于是后面的三位密码可能性,才符合文字解析所说的六十九、六十八、六十七。
这么算来,这个球型工巧宝盒六位密码所包含真正的排列组合形式,就要少地多了。
排列组合形式越少,便意味着密码越不安全、越容易被别人试出真实密码。
“……纬度分层按大了算,也不过九层不到,实际存在的组合形式应为:1*9*35*69*68*67……约为一亿种可能,足足缩减到了原来的一千一百三十六分之一……”
提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陆渊写下了第一句话:
“缺陷一:密码精度与设定值不符,恐造成严重隐患。改进方法:加增两位密码或提高密码触点个数。”
虽然这样的精度,对于常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破译的了,但凡事总会有意外。
既然此物要求的精度没达到,那么就必然需要修正才行。
收笔,陆渊抓紧时间,快速看向工巧宝盒的第二条文字解析:
“此盒内部构造如设计图所示,在标出的几个位置,分别设置了储物用须弥芥子空间、自毁系统、追踪系统……”
“错误!自毁系统安装的位置有问题!安装在这个位置的话,说不定多开关几次宝盒,它自己就炸了!”
自毁装置安装在宝盒内部,过于贴近了宝盒的活接处。
要知道,自毁装置是感应外界压力启动的,换句话说,其实就是感应盒子内部的变形情况。
盒子内部一旦产生变形,也就意味着它外部正在受到攻击,自毁装置便会启动。
若太过接近宝盒的活接处,当开关宝盒的时候,活接处的正常变形,就很可能会影响到自毁装置的感应。
让它误认为外部有人在攻击,进而做出了自毁的判断。
可能性虽很小,但工巧宝盒是长期使用之物,谁都保不准它会不会因为时间的侵蚀,自毁感应出现些许偏差。
在陆渊看来,排除掉这个瑕疵,总归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