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巡抚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每年年末都要进京报告,述说这一年地方上的各种状况。
这样一来就能同时削弱地方上三司的权利,又能减弱内阁大学士的手中的控制力。
莫然靠在龙塌上苦思冥想,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巡抚可以年年更换,就等于让在内阁大学士和地方的三司之间添加了一道防腐层。
另外如今华北大片地方,洪灾、旱灾发生的非常频繁,无论是直隶北部、还是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大部,山西、河北局部地区都深受影响。
这些地区都不属于一个官员所管理,所以最好就是实行特例,派一个京师的官员,挂着兵部右侍郎和右副都御史的职位,来个军民一起抓,一起治理。
莫然问顾佐又没有可以推荐的人,顾佐当时就推荐了于谦。
当天莫然就考察了于谦,当时的于谦,有些年轻人一贯有的盛气,加上他才貌英伟,在朝班里奏对公事时,声音宏亮,且有条理性。
对待每一事一物都有条理性,要么不去争辩,要么争辩的时候,自己有着非常充沛的理由和观点。
看到那么自信的于谦,莫然的好感程度直线上升。
莫然又从各方面考察于谦的才识和做人的品德。朝廷的各个御史,还有接触过于谦的各类官员都夸赞于谦“办事公正,作风正派且才华横溢,是朝廷少有的栋梁之才。”
又听朱文茔说,于谦在乡试和会试的时候都是第一名,只是因为在殿试的时候出了点问题。
因为现在大明国力一天比一天鼎盛,于谦并未把精力放在国力上。
在其他进士都是写一些对边疆、对军事、对番夷的外部事情,在这些事情上议论。
于谦却是抓住了大明国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在殿试中指出了问题的所在。
当时就让黄观为首的四个大学士难堪起来,于谦的这种坦率的做法遭到周围的人反对,所以就因“策语伤时”,将本来为第一名的于谦降为三甲第九十二名。
虽说于谦没有得到状元,于谦的这种“铮铮不夺之节”的直言精神是受到不少人敬重的,其中顾佐为首的御史们都喜欢于谦。
说白了巡抚就是御史们和内阁大学士对抗,而产生的一种新官职。
莫然对朱文茔说:“无论御史们怎么搞,只要对大明有利,就可以去实行,如今华北处处是旱灾、洪涝,需要一个善于处理事情的能臣。
你要知道无论是内阁大学士还是各路御史,甚至是这个新出现的巡抚,只要那一个能帮我们治理好天下,我们就用那一个。
你要知道天下太平,我们皇室才能稳定。皇室稳定后,我们才能坐享安宁。”
朱文茔听到莫然的教育,默默的记在心底,显然她的皇爹爹已经把她作为接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