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四街,指的是新城内环四条街,这只是大体上的划分。
新城最热闹的不是商业街,也不是市场,而是城主府后的北门。
此门不显眼,仅仅是一条不足五米的通道,可来往的人,却是络绎不绝。
后面是学院,离新城一里之遥的荫家山。
新学院还末开学,名字都没有起,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前往这新学院识文练武。
半个时辰一讲,文二节课、武二节课,还有半天就是劳作了。
这里开课到半夜十点半,那些白天工作的人,晚饭后,之前是被军士执法史驱赶而来,现在是自觉的集结等待,一起前往。
因为不仅仅是识字练武,还有奇闻杂谈,有先生讲述外面的世界和故事。
当做娱乐消遣也很不错,毕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很无趣的。
如果没休息好,婆娘怀上了,等肚子大了,就不能下地帮忙,将来又多一个吃饭的娃。
城里有些客商挺好奇的,拉住人就问:“你们往那边去干嘛。”
“上学。”这几乎是大多数平阳百姓的回答,还特别的气势很足,镇得刚来,不明真相的客商一脸的懵逼。
这么大个的人了,甚至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上学一事,居然说得这么理直气壮,气势非凡,莫非脑袋有问题。
常年来的客商,到也略知一二,甚至深感其中的变化,扩建新城不算出奇,但不论大人小孩都上学就新奇了。
平阳新城的商业街上,招收店员的要求,第一条就是要会说官话,每月会多给一百个铜钱的。
往年客商过来,还得找个中人谈生意和逛街的,去的店铺,也是大店铺,小店不光顾,因为有时双方都听不懂讲啥。
而现在,似乎但凡小摊小贩,勉勉强强能听能说官话了,甚至还能讲上一些平阳之外的事。
讲着官话,沟通容易了,外地人与本地人区分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在各方面也就便利了很多。
这变化看似只要上学就能成,但对外地客商的吸引力就特别的大了,比什么免费进城,新铺免租还强。
不少小摊小贩及店员,因为官话讲得好,脑子也活一下,顺便赚了中人的那份钱。
厽厼。比如,通常过来休整的外地行商,比如吃住,补充食物,维修车辆,带个路,就能得赏钱,比打工强得多。
又比如,道听途说,留点心,有些行商是来碰运气,或是采购,又或是出售货物,牵线搭桥的,则获利更多,除了赏钱更多,还能得到一些意外之财。
“种田代代穷,打工富不了,行商富三代,首先得上学。”
越来越多的平阳百姓,很快的富裕起来,部分脑子灵活的人,心思就开始转变起来,这些人之间,不知何时起,就流传起了这些话。
&32&21486&21486&23567&35828&32&100&105&110&103&100&105&110&103&120&105&97&111&115&104&117&111&46&99&111&109&32&21434&21437&12290王守义自然没注意到这些,当初为什么扫盲,只是因为与当地百姓沟通困难,才想到这么一出。
刚到镇兽城的时候,感觉还没感觉沟通有多难,毕竟讲官话的多,而部落的语言口音,与官话也相差不远。
可卧虎山庄一建,招纳流民、平民时,发现各地方言,真是千奇百怪,就连管理时,也得依仗头人。
后来部落来人,王守义决定先学习三个月,除了自己的一些见闻,自然也有了解大周的一些文字和书集。
同时,这些先生,也对招纳的工人,进行着官话和文字的教育培训。
王守义没想到,当初始皇帝的书同文,简单的贯彻下去,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比什么,搞发明,行商,新制度,更能获得百姓的认同。
扫肓扫的不是文盲,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认同感。
书同文,语同音,虽略有区别,但这是一个民族的起点。
在大周,任谁也不会认同识蛮文,讲蛮言的人,当做大周人,当做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