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故事,赵清山早已听过不少,更是经历过不少。
千年以后,西南两次地龙翻身,让多少家庭破灭?
再说了,若是没有原因,谁会进宫挨那么一刀?要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李二陛下带着心满意足走了,走的时候带走了一个炉桌和一口铁锅。来一趟周国公府总是有收获,今日收获颇多。懂了一个规律,发现一种美食,设了个衙门。
腆着肚子的李二罕见的哼着小曲,全然没有理会身边几次张了张嘴,又将话咽回肚子里的老太监。
好不容易挨到东宫门口,李二的一句话,让老太监心花怒放:“滚回去睡觉!等常平仓建立以后,自己去民部报道!”
多年相处,已然形成默契,李二明白老太监想发挥自己的余热。若不是当年孩子濒临饿死,老太监怎么会给自己一刀,进宫当內侍?令人遗憾的是,那一刀切了,可带着宫里分发的粮食回去的时候,一双儿女已经饿死。
老太监想参与常平仓的监督,无非是想为了弥补遗憾而已。得了李二的首肯,老太监跪在地上将头磕得叮咚直响。只有抬头的那一瞬间,尽然发现,年近花甲的老家伙竟然哭成了泪人。
李二叹了口气,摇摇头走开,心里没有难过,只是感叹,这样一个老家伙,让他去负责常平仓会不会被自己那位四弟卖了还帮着数钱。常平仓定然不会亏损的,这是李二的直觉。
倒不是说赵清山无利不起早,只是如果不赚钱,常平仓就是一个无底窟窿,即便是富可敌国,也填不满。只是李二陛下当下也没有其他办法,农乃国本,借着赵老四的力量,稳固国本何乐而不为?
再说了,对李二毫无秘密而言的赵清山,显然比世家更值得信任。
话分两头,周国公府里,马周显然对赵清山建设常平仓有些担忧。
“师兄,某不怀疑您的聚财能力,只是常平仓靡费甚多。”
亏钱?
那是不可能的!
赵清山微微一笑,“多谢宾王替为兄忧虑,这常平仓前期投入而已,后期不但不会亏损,反而会有盈余。”
不会亏损,还会有盈余?
马周不解,第一次听说做慈善还有能赚钱的。
还是太年轻啊,赵清山笑了笑也不点破,只是说到:“皇帝都弄明白了,你下去好好想想吧!”
却未曾想,这句话一说,马周更是疑惑。
皇帝知道常平仓能赚钱?
“此言何解?”
何解?这便是赵清山不愿意入朝堂的原因之一,家国天下皇权至上的年代,没有皇帝的默许,谁敢富可敌国?沈万三就是个例子。
皇帝之所以在听完赵清山的常平仓制度后,拿走铁锅和炉桌,便是在告诫。
赵清山也乐得如此,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李二这样做,赵清山默许,这便是二人的默契,更是二人的约定。只要赵清山做好粮价管控,其余的李二便不会管若是赵清山贪得无厌,李二不介意一锅端走。
赵清山却未解释,有些事情,马周自己慢慢领悟才是正理。毕竟,自己这位师弟还要在宦海浮沉。不在官场上摸滚打爬,不经历风风雨雨,哪能成为合格的大唐宰辅?
“现在有多少商人上门询问肥皂的事情了?”赵清山不再解释,把话头转向了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