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26章 仿制药样品(1 / 2)小小鱼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方子业理解梅瑸的意思,稍微思考了一会儿才谨慎回道:“梅教授,这个课题我只打算要全职科研的。您可能不太适合。”

一般来讲,临床有一条既定的规则。

起病快的病,治疗起来也快。

发病慢的疾病,哪怕有了治疗的方案,起效也非常缓慢,甚至无法治疗。

周围神经退行性病变这类疾病,想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发,耗费的时间是很久的,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梅瑸是个好的科研学者,但他也是个临床工作人员,梅瑸不可能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候着自己,所以才不适合。

这一次二人间的课题合作,其实是一种巧合,是方子业需要相应的人材,由王兴欢院长等人直接call了人过来帮忙的。

梅瑸略有些遗憾道:“看来方教授是打算做更大的课题了!”

“若是这样的话,那我还真没这种幸运。”

梅瑸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本行专业,从一个临床医生去方子业的专业组里当一个小小的科研助手。

“梅教授,希望以后还有合作机会。”方子业客气道。

神经内科的梅瑸教授,有一说一,是科研态度相对最严谨的团队成员之一了。

方子业并不是看不上对方的能力,而是评定对方着实不适合后续的课题,这才没打算合作。

“好的,方教授吃饱喝足后若能想起我,那我可就太幸运了。”梅瑸的语气呈略讨好状。

不管之前医院里如何传闻,他都亲眼见识到了方子业的恐怖之处。

一个全世界对其认知都非常苍白的脊髓损伤,就这么活生生地被方子业顶了起来。

与方子业之前进行的数个临床课题不同的是,脊髓损伤真的是从无到有。

比如说毁损伤的保肢术吧,毁损伤的保肢术其实就是清创术的优化版本,只是方子业研发的毁损伤保肢术的清创术更加细致,再掺杂了手外科已有的血管重建术等理论。

比如说功能重建术,功能健复术等,都是在已有的术式上进行了变革优化。

哪怕是后来的骨肿瘤的微创化疗方案,也只是对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了革新。

这种革新非常有意义,对病人而言,是久旱逢雨。

但于医学的发展而言,其实就只是锦上添,远不及雪中送炭这么有意义。

“方教授您,这份儿的。”梅瑸竖起大拇指,语气满是诚恳和真挚。

“谢谢梅教授夸奖。我看这边的功能优化相应的课题也进展得颇为顺利,我也就先走了。”

“隔壁还有人在等着我呢……”方子业道。

“好,方教授您去忙……”梅瑸站起来送行。

梅瑸同样知道,方子业除了是脊髓损伤的课题主要负责人,还有其他的课题在并行,但并不知道其中细节。

作为科研学者,不打听其他人的科研机密是职业基本操守,所以哪怕再好奇,他也没有多问。

方子业才出了动物试验室的门,就看到胡青元发来的信息:“师父,今天我又不陪您去疗养院了,我和宋毅大哥约定一起进了实验室。”

胡青元是方子业的爱徒,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方子业基本上不管去哪里,都会把胡青元带着,哪怕现在胡青元的基本功水平很一般,也都会带着。

对比起冯俊峰等博士,方子业对胡青元的偏爱都更甚。

“好…你们慢慢玩。”方子业说。

宋毅那边的坑,方子业一时间都想不到很好的办法去填,只能等宋毅、胡青元两人捣鼓出来了点东西,给自己说明指点后,先把‘思路’、‘技能’固定在面板上。

然后自己再通过加点提升单项技能后,再往前进行推进。

这种模式,就是新研发术式的既有规律!

不能完全无中生有,但可以通过加点变得由少及多。

基础实验室里,董宁正在与王卫、戴工楚几人进行着探讨。

董宁道:“对比起原研药,我们目前生产工艺产出的药品中有效含量还是差了些,仅有百分之七十五。”

“原研药中相同份量下,有效物质含量平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所谓有效含量,即为某种药物物质说明书上的真实含量。

一般而言,这种有效含量越高,疗效就越好。

当然,也不能高太多,如果高太多,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药物了。

“董老师,你跟着的那个方教授简直就是个天才,他是怎么能做到仅凭看过了药品的制作工艺,就能够推测出那么多具体而微的细节的?”

“温度、湿度、持续时间,这些还能猜得出来?”董宁身侧,戴工楚的语气满是震惊。

董宁轻笑道:“所以人家是方教授,我只是个董宁小医生啊。”

“我要是知道方教授怎么能做到如此,你们就该叫我董教授了。”

“要不,我打个电话把方子业叫过来,给戴工您详细汇报解释一遍?”董宁忙久了,操着自己的播音腔开着玩笑。

董宁的声音很好听,很容易拉近人的距离。

哪怕是开玩笑,都让人听起来如沐春风。

戴工楚忙摇头,还没来得及讲话,方子业就跨步进来了:“董老师,戴哥,王工,我来了……”

戴工楚和王卫二人,都是广白集团负责药品基础研发的工程师,听说在公司内的职位不低,是姚广特派过来帮忙的。

方子业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那里接了课题,但课题不只会坐落在方子业的个人,方子业所在的汉市大学中南医院、疗养院,都会有“责任”!

而且,这种课题肯定也是会配备其他人手的,包括但不限于药剂学的相应人才。

当然,现在药剂学相关的人才还没过来,方子业与董宁几人也才处于仿制药品的初期探索阶段。

“方教授!”

“方教授…”

“方教授…我开玩笑的。”董宁最先站起来,最后开口,细声解释道。

他直接点名了方子业,真就是为了开玩笑。

哪怕方子业不是很牛,但身在教学医院里任副教授,社会地位都会比公司里的工程师更高。

方子业当然不会追究这么些细节,问道:“董宁哥,我刚刚听你说,自上次优化后,我们这一批仿制药的有效成分已经提升到了百分之七十五是吧?”

董宁闻言点头:“是的,方教授!”

“您太厉害了,我给定的初步方案,有效成分还不足百分之三十,还得是您呀。”董宁笑得有些世故。

本来董宁是打算在方子业面前秀一把的,让方子业看到自己的真正能力。

董宁也的确这么做了,但似乎方子业这边没太多的反馈,反而是在得到了第一批样品结果后,叭叭叭地就开始进行指点起来。

董宁很确定,当时的方子业不是在装逼,而是真的没把百分之三十的第一次试验当回事。甚至方子业可能都不知道这个数据的概念。

一款药物的研发,哪怕是仿制药,都得投入几千万。

这些钱是怎么烧没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容错,大量的时间和物力成本的投入……

第一次就有百分之三十的有效成分,且药物能够被提纯包裹成市场上流通的模式,就已经很屌了。

然而,方子业的无视,还是有方子业的道理的。

“进口和国产万古霉素虽然主要成分相同,但是在制作药物的过程中会添加一些辅料,进口药物和国产药物添加的辅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方子业道。

“这种添加的辅料,很难琢磨。”

“当然,万古霉素也是我们骨科比较常用的术中用药,不管是静脉注射还是局部应用面都挺广的。”

“目前,国产的万古霉素倒是也能用。就是疗效这一块,不太好评估。”方子业在看董宁等人提炼出来的数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