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2章 石猴出世(2 / 2)未来顺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她弯腰拾起仙石碎片,玉手轻抚,碎片便化作点点灵光,融入她的体内。

随后,她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茫茫云海之中。太苍依照“剧本”,在果山上与一群猴子嬉戏玩闹,装作对一切充满好奇。

他很快便融入了猴群,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灵性和领导力,在不经意间便成为了猴群的首领。

他带领猴群探索果山,攀藤附葛,上树摘桃,好不快活。

“大王!大王!你看那里有个瀑布!”一只小猴指着远处喊道。

太苍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道巨大的瀑布从山崖上倾泻而下,水四溅,气势磅礴。

“走,我们去看看!”太苍一声令下,猴群浩浩荡荡地向瀑布奔去。

瀑布之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正是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大王!大王!这水帘洞真是个好地方啊!”一只老猴兴奋地上蹿下跳,“冬暖夏凉,还有这么大的瀑布遮掩,简直是天然的屏障!”

太苍微微颔首,心中却暗自盘算着日后的修行计划。

与此同时。

女娲却早开始了她的修行之路。

她凭借着惊人的“运气”,在果山深处发现了一处隐秘的洞府。

洞府中藏着一卷上古仙族功法,以及一些珍贵的灵药。

有了仙石碎片的加持,再加上这意外的收获,她的修为一日千里,很快就达到了金仙境界。

女娲并没有急于现身,而是暗中观察着果山的情况。

她发现,果山周围盘踞着七十二洞妖王,各自为政,互相争斗不休。

“这七十二洞妖王,各自占山为王,互相争斗不休。”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来统一果山吧。”女娲面露兴奋之色,眼中闪烁着精光。

水帘洞中。

每日欢歌载舞,好不热闹。

太苍与猴群嬉戏打闹,俨然一副乐不思蜀的模样。

一日,太苍正与猴群玩耍,忽见一只老猴颤颤巍巍地走来,老态龙钟,行将就木。

太苍故作惊讶,抓耳挠腮道:“咦?这老猴子怎么这般模样?莫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周围的猴子也纷纷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是啊,老猴子最近越来越虚弱了。”

“看他那样子,怕是活不了多久了。”

“唉,生老病死,乃是天地常理,我等也终究难逃此劫。”

太苍听着猴群的议论,装作不知,十分疑惑。

那老猴闻言,长叹一声道:“大王有所不知,我等皆是凡胎肉体,寿元有限,终有一日会老去,会死去。”

太苍故作惊恐,抓着老猴的手问道:“那可有法子避免这生老病死?”

老猴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听闻海外有仙山,仙山之上有仙人,仙人能长生不老,或许大王可以前往求仙问道,习得长生之术。”

太苍闻言,佯作大喜。

“好!我这就出海寻仙问道,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太苍当即拍板决定,猴群顿时欢呼雀跃。

太苍出海前,特意交代了猴群一些事宜,又将果山的阵法加固了一番,这才放心地踏上了寻仙之旅。

…………

女娲得知太苍出海寻仙的消息后,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未来数十年。

果山多了一名“妖皇”。

没有人知道她的真面目

她手下的七十二洞妖王,原本各自为政,互相争斗不休,如今却在她强大的实力和手腕下,死的死,残的残,剩下的只有乖乖地俯首称臣。

……………

太苍盘坐在简陋的木筏上,任凭海风吹拂着他的毛发。

说是木筏,其实更像是一堆被捆绑在一起的烂木头,勉强漂浮在海面上。

他眼底闪烁着淡淡的金光,洞悉着天地的一切。

原本汹涌的海流,在他靠近时便会奇迹般地平息,那些潜藏在深海中的海妖,也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

“敖广这家伙,还真是煞费苦心。”太苍心中暗道。

他不经意撇想苍穹,白云之上,敖广为了让他“顺风顺水”地抵达南瞻部洲,可谓是费劲了心思,暗中操控着海流,驱赶还要,生怕他这位“天命”在自家海域遇到什么危险。

太苍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笑意。

不过,太苍也乐得清闲,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好好体悟一下这洪荒世界的天地法则。

就这样,在老龙王的“精心安排”下,太苍的木筏一路顺风顺水,朝着南瞻部洲飘去。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

终于,在一天,南瞻部洲的海岸线出现在了太苍的视野中。

“终于到了。”太苍从木筏上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发出一声舒畅的呻吟。

长时间的盘坐让他有些僵硬,他活动了一下筋骨,纵身一跃,跳入海水中。

清凉的海水包裹着他的身体,让他感到无比的舒爽。

他像一条鱼儿般在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尽情释放着天性,顺便洗了个海水澡,洗去旅途的疲惫。

“啊,真舒服!”太苍从海水中冒出头来,甩了甩湿漉漉的毛发,然后踏上南瞻部洲的土地。

此刻的南瞻部洲,正值百家争鸣的盛世,各家学说如同春日百般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好不热闹。

太苍并未急于寻找仙缘,而是包裹成一个普通的少年模样,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他先是从牙牙学语开始,学习人言,渐渐地,他学会了与人交谈,通晓人情世故,举手投足间也沾染了人间烟火气。

为了更好地融入凡人的世界,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化名——“石生”。

石生游走于各个学派之间,聆听百家学说,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他时而出现在稷下学宫,与儒家学子探讨仁义礼智信,时而漫步于山林之间,感受道家清静无为的真谛,时而驻足于市井之中,观察墨家兼爱非攻的实践,时而旁听于法家学堂,思考严刑峻法的利弊。

百家争鸣的思想浪潮,也让他对世间红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来者不拒,疯狂地接受着百家争鸣中各种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与自身的大道感悟相互印证。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